《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反思_《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吊唁、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等。
    2.能力目标:
    (1)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读他作品的感受)既然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
    2.读文:
    同学们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①抓住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回答。)
    (2)学习第二个故事:谈《水浒传》。
    ①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哗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②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贴词卡。)
    ③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④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谈碰壁”。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资料补充。
    ④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在报上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4)学习第四个故事:“救护车夫”。
    ①找同学大声朗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123
    ②学生自由朗读相关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从旁指导。
    ③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5)学习第五个故事:“关心女佣”。
    ①“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4.总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悼念她的伯父鲁迅的一篇文章。由于鲁迅的生活时代和学生的年代相距较远,再加上鲁迅的文章处于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时期,所以,学生无论是理解这篇文章,还是理解鲁迅的文章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鲁迅的资料。
    导入的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你对鲁迅了解多少。可以结合查找的资料和你所接触的鲁迅的作品来谈。学生提到了鲁迅的原名、作品等方面,还有的学生谈到了《狂人日记》。我很高兴的是,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名著,尽管学生说“那里面写满了‘吃人’,我读不懂”。其实,我认为他们这个年龄无须读懂,最起码,孩子们开始触摸名著,如果他们5年以后,10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5个故事的处理,我采用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两个故事,学生小组合作学3个故事。在学前两个故事的时候,我重点向学生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课堂上我引导孩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读书,在书中找到答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原来“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 “追悼”的具体内容,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在学习“吊唁”一词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吊唁”除了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即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外,还有另一层意思你知道吗?学生不知道,那怎么办呢?查字典解决。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吊唁”的另一层意思是对死者的亲属表示安慰。在处理第二个故事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的意思时,我让学生按照刚才的读书方法,自己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这两段的学习中,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解词的方法,那么今后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会自己学习。我们教师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教。123
    后3个故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段进行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在“救护车夫”这个故事中,我引导他们谈谈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体会,感觉学生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我想这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很远;其次,在第一课时,我介绍时代背景不够充分;再次,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所以,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理解的深度的训练。
    我力求让学生通过后面4个故事的学习,一步步、层层递进地理解鲁迅的逝世给人们以及周晔带来的悲痛。所以每一个故事结束后,我都试图用一段激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我呆呆地望着……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课堂上随着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朗读越来越震撼人心,达到了以情促读,以情激学的目的。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86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