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_“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学科小学语文
二、课例名称唯一的听众
三、执教教师秦皇岛市抚宁县牛头崖镇中心校 温秀凤
四、指导教师秦皇岛市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雅玲
五、课型新授
六、年级小学五年级
七、教材版本冀教版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并理解“沮丧、诅咒、潜滋暗长”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文本带来的如鼓励、尊重、关爱等情感内容以及更深层的东西,如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学生和内容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阶段,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地域等原因,生活积累简单,视野相对狭窄,语言交流机会少,语感相对较差。因此,通过每一节语文课,为学生创造读、说的机会,培养学生对字词的敏感度,砸实阅读基本功,是非常必要的。就本篇文章来说,不经过反复阅读品味的过程,学生很难体会到文中那些细腻的情感。
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被父亲和妹妹说成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的人,在一位音乐教授“诗一般的语言”的滋养下,奏出了“真正的音乐”的事,告诉人们,默默地关怀、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耐心的期待……可以帮助人建立起自信,获得成功,可以创造奇迹。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为主线,巧妙契合了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地望着”,使文章更多了一层深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读书、自主感悟
教学手段:
1. 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充分自主阅读。
2. 借助多媒体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设计过程:
一、破题入课
1.教师以猜字谜的形式,引出“众”字,学生组词,教师适时板书“听众”
2.导语揭示课题
教师:看,一提到这个“众”字就和人多有关系。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唯一的”听众。(完成课题的板书)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阅读要求:生字词比较多,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二读课文,梳通文本
1.随机处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出现的读音、断句、误读等问题,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要点把握:
a 借助朗读,理解“沮丧”,并引导学生通过“绝妙”一词,体会我情感的变化。
b 板书“诅咒”,比较“诅、沮”两字,通过齐读“我”诅咒自己的话,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c 引导学生关注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
①找出老教授的语言,自由读。
②把老教授的语言改写成诗行,并借助多媒体,配乐读。
通过品读,加强学生对老教授语言的感悟与理解。
d 注意“潜滋暗长”这个词中“潜”的读音,并通过教师的示范读,体会词语意思。
e 巧借标点“??!!!”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师小结:是呀,妹妹把所有的惊讶叫了出来,喊了出来。此刻,惊讶、震惊的何止是妹妹呀!
f 齐读最后一段,让每个学生阅读的心理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并通过朗读来释放。
四、三读课文,自悟自得
过渡:课文读完了,文中那个美丽的清晨,那片宁静的小树林,那位说着诗一般语言的老人,还有那个小伙子……好像都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静静地想一想——
1.与文本对话:带着自己的感受默读课文。
2.与自己对话:把想要说的话浓缩成一个词语。
3.师生交流:围绕一个词,说清读文后的感受。123
 ①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拔,如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②适时板书能表达学生读文感受的词语。
五、引导思考,深化理解
1.自由读黑板上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
2.试用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词语说话,以表达完整的阅读感受。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教授独特的教育方法,她并没有给我琴技上的指导,她是用对一个年轻人的关爱,用智慧,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她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第二课时(略)
基本思路:
1.熟读成诵: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切入口,以点带面,落实到具体的词句,反复品读,体会文中“我”复杂的情感,从而感悟做人应具有的品质。
 2.信笔书情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我” 老妇人 ??!!!
(jǔ)沮丧诗一般的语言
诅咒 善意的谎言
潜滋暗长 尊重
珍藏 关爱
自信 鼓励 和谐
坚持 欣赏
无言 帮助
九、教学过程(见视频)
十、课后反思

语文课应该追求平实之美
——执教《唯一的听众》“二思”
每每徘徊于一堂语文课该上成什么样的思考当中时,张志公先生的话:“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便会出现在脑海中。随及“简简单单教语文,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简约之美”“诗意语文”……也一一出现。于是,更有了要拿出一节家常课的勇气和信心。
一、雾里看花——第一课时做什么?
平时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备课时,经常听有的老师说,第一课时没什么可讲,或没有“彩儿”可出;有的老师甚至搞不清楚第一课时到底该做什么。那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呢?
我相信文字会带着人思考。于是,在文本的的解读中,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逐渐显露。“观文先熟读,读中悟其情。”第一课时做什么?读书、读书,还是读书。既然每天都在这样做,为什么不敢拿出来?课堂上,我用近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并突出了阅读的不同层次。第一遍读书,突出自主,重点解决生字词,基本做到正确、流利;第二遍读书,意在梳通,借助重点词句和上下文的衔接体会意蕴,体验情感;第三遍读书,重在思考,使思想、情感有个栖息的港湾。正是在这样“润物无声”的阅读中,学生渐渐走进了文本。
二、镜中窥月——如何指导表达?
因为有感于特级教师课堂上,学生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因此,常追寻着他们的足迹,从中获得滋养:王崧舟的“一抹”,抹出的精彩;薛法根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词语的经典解读……我常常在想,这样的经典该怎样落实到我们日常的每一节语文课上呢?
事实上,农村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回答问题,而且年级越高越甚;即使回答问题,不是磕磕巴巴,羞于表达;就是抓不住中心,不得要领。就拿“说感受”而言,看似五花八门,但细听,很多是杂乱、言不达意或是人云亦云的。仔细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所缺少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样说”,也就是我们忽略的一点:输出的语言是需要有一个梳理和组织的过程的。
 本节课,我在学生充分阅读并已有表达意愿的基础上,提出把想说的感受浓缩成一个词语,再围绕这个词语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阅读感受的深刻程度;二是教学生怎样用恰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我认为,当学生把词语做为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这个词语在于他来说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我又接着提出了更高的说话要求,即选择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堂上学生真正的思考。虽然在表达上不似我们想象的完美,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差距,才需要更多的这方面的尝试与训练。123
教与学共生,思与行同存,怀揣求索的心,我将执着地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十一、课例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读”占鳌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因此,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充分地阅读,并且把读的重点放在课文的梳理、情感的启迪上,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具。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朴实,最大的收获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即引导学生恰切地运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并连词成句,进一步升华对文本的理解。就一篇文章而言,我们不但要备“文中之人”,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人,这也正是文本资源的拓展。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66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