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
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文章除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 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外还具有语言简朴的特点,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首先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建议让学生选择从"我"的角度说,也可以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我让学生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因为"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最后,课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由于课文的结尾还可以让学生有暇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我让学生用写续写的方式尝试展开想象的翅膀,帮文章编一个结局,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交上来的续写结局可以是五花八门,有说作者长大以后,重新回到故地,希望能见上残疾青年,当面感激他,可惜从残疾青年妹妹的口中,知道残疾青年已经去世了,这给作者留下了不少的遗憾.有说作者学成归来,重新来到故地,见到残疾青年,给残疾青年诚心的致谢,并想方设法改善残疾青年的生活,使残疾青年过上幸福的生活等.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较个人得失、想方设法让“我”安心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这篇课文并没有因为是示范课而特意选择的,只是按进程刚好到这里。这样做没有一点儿轻视本次教研的意思,只想努力把常态化课堂展示给大家。说实话,把一堂课上好实在是太难了。尽管我也花了不少功夫,尽管我也听取了教研组老师的不少好意见,但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
    对于略读课文的字词教学,我是这样认为的,应该由学生自学为主,但本篇课文出现的几个字读音学生读起来实在有难度,所以就有意安排这样的字词教学。本来,我还设想仿学太平小学陶志斌校长的做法,利用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话的方式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来这种方法既可让学生认识词语、了解词意又能达到运用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但由于这样做费时太多,在这样的场合实试就显得很不现实,所以尽管有效,还得忍痛割爱。123
    关于略读课文的切入点和驻足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作为对话的切入点在哪里呢?读了许多遍文本后,我也想了多个切入点,最终确定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很清楚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以“谎言——为什么要编谎言——真相大白”三大块串成现在这条线。特别是略读课文,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审读教材的独特慧眼,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如果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直至领悟其中滋味。《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值得我们驻足鉴赏、细心揣摩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有三点精妙之处:1、课文开头部分我看书时的尴尬;2、我看书时被父亲抽耳光;3、残疾青年编造的那匹马。抓住了这些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困惑: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小手林立、口若悬河,教师神采飞扬,这样的场面我想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想追求,但他们漠然的神色又让我们显得那样的无奈,我们怎么办?我束手无策。
    还好,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人家都这样说了,我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但我还是很恳切地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对我这一堂课和我的困惑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先谢谢了。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十课。是篇略读课文,主要叙述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读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故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几点设计还不错。
    1.设计了一个好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说过谎吗?说谎好不好?”(说谎会伤害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入,感觉效果较好。
    2.设计了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知道了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残疾青年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他是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其实课文有些地方早就告诉我们这是个谎言,只是“我”未曾发现?用你们的慧眼去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123
    3.设计了一个好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心相应了,我看得出学生有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真情故事继续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选择一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续写故事。注意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⑴写写残疾青年家的情景:我离开后, 残疾青年……(提示:可以把碧云也写进段落中)
    ⑵写写“我”家的情景:我强忍着泪水回到家……(提示:可以把父亲也写进段落中)
    ⑶写写“我”和残疾青年后来的故事,以及“我”在残疾青年的鼓励下,走向美好的未来。从那以后……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这时给他们写的机会,让他们把内心的情感,流露在笔端,水到渠成,想象合情合理。
    当然,这课的教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1.朗读训练不够。
    略读课文教学本来就应该要把“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特别是要把“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谎言,在课文中出现了3次时的语气要读出来,体会残疾青年的高尚品德。如: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第三次是我说的话。我觉得学生的朗读还不够,没有入情入境。
    2.面向全体不够。
    学生初读课文后请他们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课堂上,我请一个优秀学生回答,他回答比较完整,我就没有另请一两个学生来回答,就这样过了,没有照顾中下等学生,去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如果我从两个方面来引导他们说话:(1)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就能降低难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或者按下中优等生的顺序让他们发言,效果会更好些,一定能达到了这次语文能力训练的目的。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55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