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教案_分数乘整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019-02-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利用类推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 相同;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归纳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及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学习数学的感受,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学方法:类推法、猜想验证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师口述:
① 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12×5)
② 6个0.5呢?(0.5×6)
③ 3个 是多少?你会列式吗?( ×3)
师:这是个新内容,大家也会列式,真了不起。知道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数学方法吗?(类推法,类推法就是由原来的旧知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处类推出和它实质一样的新知识。这是我们学习数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2、 引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的分数乘法中的第一个问题: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 合作探究、归纳法则
1、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都想知道关于它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1:分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
生2:在计算时有什么要求或要注意的地方?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好。那就请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时空隧道吧。
2、 师:大家知道吗?出示: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好,大家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 师:谁愿意先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1:我列的是加法算式: +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即: + + = =
生2:我列的是乘法算式: ×3
我想:要求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3个 就是 。
即: ×3=
生3:老师,我列的也是乘法算式: ×3
但我是这样计算的:用分子“2”和整数“3”相乘得6,写在分子的位置上,分母不变。和他们结果一样,也得 。即: ×3= =
师:同学们的做法和想法都不错,哪怕有的是猜想也很了不起!如果大家把乘法和加法联系起来思考,大家的思路会更明朗的。
×3,大家说就是求3个 是多少,我们就可以写成3个 相加的形式,即: ×3= + + = = = 。现在大家再来看 ×3的计算过程,清楚了吧。其实在今后计算时,可以把借助加法思考的这些过程省略,写成: ×3= =
4、 师:观察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同桌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的?
生: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谁来再说一说?(多找几个学生说说,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 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1、师:现在你会计算分数乘整数了吗?我们先闯第一关:
⑴计算: ×6(学生独立计算)
⑵成果展示:生1: ×6= =
生2: ×6= = =
生3: ×6= =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好,谁愿意来评价一下这几位同学的做法?
生1:这几位同学的计算方法掌握得都不错,但是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也没有约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生2:我最欣赏第三位同学的做法,因为他在计算过程中进行了约分,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12
生3:第二位同学也约分了,我和他的做法一样,我们是严格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
生4:我也认为第三位同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虽然第二位同学也进行了约分,但他是到最后才进行约分的,数比较大,约分时我们不容易看出来,而第三位同学在计算过程中约分,数比较小,我认为不容易出错。
师:大家怎样认为?
师:大家的确很有眼力,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看来,我们在计算分数乘法时还不能提笔就做,先观察有没有要需要约分的,谁把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处理好了,谁的技能真的就提高了。
师:大家会计算 ×6了,那6× 又该怎样计算?
生1:这道题不用计算了,结果和 ×6一样。
生2:计算方法也和前面一样,用整数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就请同学们写出它的计算过程吧,写好后,同桌相互检查一下。
3、 现在来闯第二关: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好。(三位同学板演)
×4 ×8 2×
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做得怎样?(不错,方法掌握了,还能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先约分,再计算,真棒!)
4、 下面是最后一关,看谁能顺利通过,注意把握机会哟!
根据提供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1)一袋面包重 kg ,3袋重多少千克?
(2)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的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你对哪道题有兴趣,就向大家介绍哪道。
师:谁顺利通过了这三关,祝贺你,在你的本子上批上“优秀”,又错的同学改正后,也可以批“优秀”。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不小,那就请你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一下吧!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shuxuejiaoan/7098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