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3-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教学知识点:
1.理解和掌握两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并知道小括号作用和学会使用小括号;2.学会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工具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看木偶戏(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感受对于同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1.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学前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自由发言)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看教材插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适时点拨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9(人)    (2)22-6+13=29(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1234
三、测评训练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教后反思:
1.让学生理解主题图意和联系生活实际,自由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但解决方法都是分步完成。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活跃。
2.学生通过看图提出问题,基本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且,学生基本能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3.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叁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加强学生书写要求,力求让学生作到书写整齐,认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2课时问买面包(题解决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认识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学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适时点拨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1234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
8.小结。
三、 测评训练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题解决二(连减)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4-8-22=24(个)        54-(8+22)=24(个)

教后反思:
本教材选用“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连减或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不足的地方:在用小括号将分步计算的式子列成综合算式时要更加注重理解分步计算时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加强分步与综合的联系。

第3课时基本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1.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78-17     45+54=     71-34=     35+24=
61-45=     29+56=     29+41=     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人,其中大人38人,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
3.听算:(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
二.课堂练习设计
1.教材练习一的第1—4题.1234
2.小组讨论: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三.思维训练
1.一技莶字笔8元,一技圆株笔5元.小红有20元钱,她买了一技莶字笔和一技圆珠笔,还剩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己编一道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第4课时.跷跷板(问题解决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学前准备:教科书第8~9页跷跷板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定标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适时点拨
1.利用跷跷板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3)……
5.观察比较解题方法的联系。
明确解题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6+7     (2)4×3+7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测评训练
1.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1、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               问题解决三
例.3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2×6+7=19(人) 4×3+7=19(人)
教后反思:
例3是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两步计算,也就是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观看的比玩的少了几人?本身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并没错,但值得老师注意的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看图思考问题时应教育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后在落笔.不能一下子否定学生的问题.这样对学生会有负面影响.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099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