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0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其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石敬瑭,宋初的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
【能力培养】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思想教育】
1.认识辽、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耶律阿保机和元吴是少数民族中杰出的领袖。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宋夏关系、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
本课讲的就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至于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它们是本课的重点。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又是一个难点,
因为正确评价澶渊之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的进行评析。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师点拨)是的,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时难免发生战争,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
那么,在北宋时期,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又有哪些兄弟民族政权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配音出示课题)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拓展自学、思考的空间】
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配轻音乐),并在此图下半部分出示字目,师指图讲解)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那么契丹族和党项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并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5分钟后同学之间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并随时指点学生自学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解决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心理上、知识上、学术上的充分准备,既要鼓励他们的创新,又要正确引导他们的学法,做到收放自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配合学生所提问题展示相应的小课件,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123456
估计学生所提问题有(师引导学生解决并给出定论或评价)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2.契丹族和党项族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
学生回答后师补充:今天我们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而我国的契丹族和党项族早在10——11世纪的时候就为开发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3.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是有战有和,但是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当时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4.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
(1)略。
(2)略。
学生回答第三问:①统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②提倡农业;③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④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的进程。
师增补资料: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5.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
学生回答:(1)辽太宗时,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野心,但力量不足,他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123456
教师:回答得很好,即为称帝,为获取帮助不惜称臣,不惜割地。谁来回答第二问呢?
学生回答:(2)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后,经济实力大为加强,而后来北宋为收复十六州既损兵折将,又不得不每年送岁币给辽,这就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也使北宋政府威严扫地。
教师:你真棒!考虑得很全面!那第三问如何作答呢?
学生1答:我认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宁做平民,不当“儿皇帝”,石敬瑭的行为是可耻的。
教师鼓掌称赞:说得太好了。
学生2答:我赞成石敬瑭的做法。如果我认为自己有能力治理好一方国民的话,我可以先做“儿皇帝”获得契丹的帮助,然后再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之事。
教师带头鼓掌:说的同样精彩。
学生3答:可是石敬瑭并没有收复十六州之意,更无收复幽云之举,可见石敬瑭是只图享受皇帝梦,目光短浅之辈。
教师鼓掌:棒极了!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已超出老师的意料。
6.元昊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补充: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7.元吴和阿保机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l答:都是少数民族领袖,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
生2答:都任用汉人作官,都仿宋制建立自己的制度。
生3答: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教师补充:嗯!两人都积极接受中原文化。
8.杨老令公既然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惨败陈家谷?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历史上的杨家将与戏曲中的杨家将是否完全相同?
(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一段,一方面解答学生的疑问,一方面从氛围上感染学生有亲临杀场的感觉,并对老英雄杨业产生敬佩、敬仰之情。同时对潘美之流的抢劫、贪生怕死产生憎恶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
学生答第三问:相同,原因是课文中记载了杨业抗辽的史实。
教师播放录像(自制:屏幕上投放杨业、杨延昭、折太君的画像,并配乐录音)介绍二者的区别。
杨业,原名崇贵,幼年随父转战晋西北,抗衡契丹和后晋的石敬瑭,后来,杨业娶了折太君。杨业屡立战功,被北汉皇帝封为建雄军节度使。979年,他与北汉国君一同归来。北宋第二次对辽用兵时,因轻率冒进而溃败。撤退时,杨业率军担任掩护,被辽军包围。他孤军奋战,身受几十处创伤,最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杨业死后,北宋追赠他为太尉、中书令,中书令尊称“令公”,所以后来杨业被尊称为“杨令公”或“老令公”。折太君则在戏曲中被称为“佘太君”。据《宋史》的《杨业传》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并没有记载什么“八姐九妹”等等。在杨家将的第二代中,以杨延昭最为著名。他年青时经常随父出征任先锋,999年和10XX年两次大破辽军。他守边20年,号令严明,屡破契丹兵。在戏曲中,他被称为“杨六郎”、“六将军”,民间也认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其实照《宋史》看,他应该是杨业的长子。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四个儿子中的第三子,也是在《宋史》中唯一有传的儿子。他为范仲淹所擢用,后从大将狄青派到南方。宋神宗初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辽宋争议代州地界时,他反对让步,主张必要时进行战斗,收复幽云。后来病死于军中。戏曲中说,他是杨宗保的儿子,杨宗保又是杨延昭的儿子,并不可信。戏曲“杨门女将”中以佘太君为中心,包括七个媳妇,还有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及丫头杨排风等等,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多次打败辽军进攻。这些人,除佘太君外,其他人史书上并无记载。佘太君确有很高的骑射战斗、布阵行兵的本领。从史书的记载上看,杨家请将大多位列偏裨,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并非中心人物,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却成为一门系国安危的主角。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说明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123456
看过录像后,大家应该明白二者的不同了。
9.夏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答后教师补充:1038年元昊称帝后,一心想夺取宋朝土地,即位不久,便撕毁了已经维持了近三十年的宋夏和约,一再入侵宋境,宋夏战火重起。此时北宋王朝已日益衰弱,交战多遭失败。夏军所至,庐舍为墟,牲畜、财物劫掠一空。宋军前线损兵折将,使满朝文武大为惊骇,急望议和。西夏虽连打胜仗,但因宋军四十万陈于边境,每次战后所掠财物还不如互市所得之多,且战争中断了双方的贸易,西夏所需的茶叶、布匹等缺乏来源。更兼辽朝乘宋夏交战之机,陈兵西夏边境。因此,元昊在公元1044年表示愿与北宋重订议和。双方议定,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重开互市贸易,恢复民间商旅往来。自此以后,宋夏长期未再用兵。
10.澶州大战的具体经过怎样?如何叙述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生答后教师补充:10XX年秋末,辽国20万大军,向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宋军抵挡不住辽国的兵锋,黄河以北很多城镇失陷,辽军前锋进抵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眼看就要渡过黄河,围攻北宋的都城东京。强敌压境,局势紧张,前方告急的奏报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到东京,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一夕急书凡五至。”
宋真宗急忙召集众大臣,叫他们陈奏退敌之策。这时朝中大臣有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以宰相寇准为代表,主张坚决反击,收复失地;主和派的代表是两个副宰相,他们怂恿皇帝迁都避战。寇准斥责主和派,他说:“迁都避战,其结果是人心崩溃,敌人乘机而入,大宋的江山就难保了。劝皇帝迁都的人,要杀头问斩。”他劝说皇帝御驾亲征,他说:“皇帝御驾亲征,必将鼓舞士气,皇帝神武,将帅和协,奋勇反击,必能打败辽军。”
真宗皇帝勉强同意了,被迫北上。但真宗到达黄河边上的澶州南城时(澶州隔河分南北二城),又犹豫起来。寇准鼓励皇帝说:“目前的形势,只可进尺,不可退寸。”真宗这才渡河到澶州北城,并在大批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登上北城门楼。宋军“齐呼万岁,声闻数里,气势百倍,而使辽军感到惊骇”。接着在澶州城下,宋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退了辽军。
学生叙述第二问:
10XX年澶州大战,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讲和,宋真宗贪图苟安,于10XX年与辽签约。盟约内容为:辽撤兵,北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其影响是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教师作出适当评价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11.寇准是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答:是位爱国的主战派大臣。
教师补充介绍:他是北宋政治家,19岁中进士。20岁为官,历任知县、知州、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他善于劝谏,得宋太宗赏识。10XX年任宰相。同年辽军攻宋,宋真宗屡次表现怯懦,由于寇准等人的规劝和鼓励,才亲往澶州督战。10XX年罢相,出知陕州,晚年又被宋真宗起用为宰相,后遭陷害,贬官到雷州,死在那里。其灵柩运往洛阳途中,人民拜祭不绝。后来,寇准被追封为莱国公,因此历史上称他为寇莱公。123456
【教师深挖教材,拓宽知识面,进一步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在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学们已经提出探讨了很多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非常高兴,下面就请同学思考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依次把问题出示给学生)
1.议一议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重要朝代,历时2XX年(9XX年—1125年)。〔敲击《辽、宋边境地区图》(以课本附图为据参照有关的历史地图自行绘制的)指图讲解〕辽极盛时期的版图:东到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北至色楞格河流域,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
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种“因俗而治”的制度,适应了辽境内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种政策对以后的金、元、清各朝的统治都有深远的影响。
辽还保持着与中亚、大食、波斯、高丽、日本等国的交通。辽的都城上京,是当时东西方使节、商旅云集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外国人经常把我国统称为契丹,这足以说明辽的历史地位了。
纵观整个辽代史,尽管契丹贵族不断发动战争,给当时各族人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和负担,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汉族和我国北方许多民族的融合,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辽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那么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之间的澶渊之盟呢?请看第2题。
2.讨论:你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师提示学生(提示内容出示在大屏幕上):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要从评价历史事件的几个方面,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基本情况、事件对双方的影响、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人手,指导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澶渊之盟是辽进攻北宋,北宋进行抵抗并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内容是:辽撤军,北宋给辽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澶渊之盟,对于辽来说,不仅使其安然脱险,而且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即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边境地区生产得到发展,而且双方还进行频繁的贸易。
3.阅读下列材料: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回答: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澶渊之盟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宰相是谁?
学生回答:10XX年,寇准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对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好!咱们商讨解决了这么多没有次序的问题,可能感到有些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这节课的知识。123456
【小结】
北宋时期同赵王室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大理等。咱们这节课主要研究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下面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教师将依次敲击鼠标出示)辽、西夏、宋三个政权中辽最先出现。9XX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曾多次改名,这里咱们暂且称它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党项族的夏国王元昊于1038年在兴庆称帝建立西夏。辽与宋首先并存,为收复后晋皇帝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北宋曾两次对辽用兵,结果都失败,只好对辽采取守势。但辽却对宋的北伐耿耿于怀,10XX年摆开进攻阵势与宋展开了澶渊大战,结果由于宰相寇准力排众议,皇帝真宗亲征,振奋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10XX年双方讲和,签订澶渊盟约,从此,双方由战转和,双方人民过上了长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夏与宋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首先是元昊称帝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宋夏双方损失都很大,元昊提出议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从此,双方在交界地区进行贸易,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而且大大促进了西夏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和西夏两国人民在我国的北方辛勤劳动不仅开发了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而且还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我们知道,我们祖国的文明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练习】
最后请同学做几道练习题
1.阅读材料: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为异域尊。
           ——苏辙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遗俗奉遣词。
           ——苏颂
回答:
(1)这两位诗人赞颂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附答案:杨业(2)这个历史人物本来是中原皇朝的将领,为什么却能受到异域、仇方(辽国人)的尊敬?
附参考答案:由于杨业光明磊落,勇战杀场,最后一次出征被辽包围后,身负几十处创伤,被俘后坚贞不屈,不食三日而死,表现了高尚气节。因此,杨老令公不但为汉人爱戴,也为契丹人民所敬仰,他的庙宇就建在辽国的古北口一带,受到当地人民的祭祀。
2.有人说:辽国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因此,杨业当年所作的牺牲是无意义的牺牲,请针对这一观点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来阐述你的看法。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7197.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