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复习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1、 西周分封制(以选择题为主)p24
①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影响: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国家
2、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p37
3、商鞅变法p38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西周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叫“金文”或“铭文”。西周晚期出现“大篆”。铸刻文字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p41
5、孔子p46
政治观点: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观点:①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
③要求学说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孔子言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p57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④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⑤为抵御匈奴,北筑“万里长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意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7、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③经济: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同意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为抗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遭受沉重打击,开始西迁。
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达到大一统,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评价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统治期间,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封建通知得到巩固和加强。但他也好大喜功,耗费了大量钱财,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8、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称之为“凿空”)p83
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分别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中原:葡萄、核桃、石榴、苜蓿             中原→西域:铸铁、凿井、丝绸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12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9、丝绸之路(参照p83图)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分南北两支(北:玉门关—葱岭---大宛-大月氏-安息-大秦            南:阳关----鄯善—于阗—葱岭--大宛-大月氏-安息---大秦
丝绸之路作用: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造纸术p87
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成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11、江南开发的原因:①江南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p111)   ②北方战乱,而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北方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江南开发的影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
12、北魏孝文帝改革(p115,鲜卑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①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迁都)
②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官员及家属穿汉服。
④改汉姓,皇族由拓跋改为元。
⑤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⑥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⑦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鲜卑族逐渐汉化,北魏政权得到巩固,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3、东晋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参照p124图)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894.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