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的区别]《河流和湖泊》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教案 2016-11-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二、案例分析
 
一、《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
2、  通过地图、喷鼻息和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段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  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中国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
2、黄河各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长江各段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教学难点:
1、黄河各段产生灾害的原因;长江各段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分层次提问学生。
1、内流河、外流河的特征是什么?
2、我国南北河流流量年变化呈现什么特点?
3、什么是河流汛期?研究河流汛期有什么意义?
二、预习:学生阅读“黄河的治理”。
1、任务1:黄河的忧患主要是什么?
2、任务2:如何治理黄河忧患?
三、研习:
1、指导学生读图2.32黄河流域水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掌握了什么内容。
①、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曲
②、干流形态:“几”字形
③、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④、注入的海洋:渤海
⑤、上、中、下游各段:河口、孟津
2、指导学生读图2.3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掌握了什么内容。
①、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产生泥沙最多?
中游。
②、黄河中游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泥沙?
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雨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造成水土流失
③、学生谈谈如何治理。
可以提示学生针对人为原因不回答。
3、指导学生读图2.34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掌握了什么内容。
①、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下游为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速减慢。
②、黄河下游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形成的“地上河”。
③、黄河下游如何治理?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4、教师补充介绍上游治理情况:
上游因气候变暖、过度垦荒、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还有工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河流上游缺水、断流、污染等现象。
治理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合理布局工农业等。
5、结合“阅读材料”,教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总结本节课。
四、练习:
1、绘制黄河流域图;
2、完成课本中“活动”内容。
3、教师评价作业。
五、作业:完成填充图册相关作业。
 
第三课时(略)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预习-研习-练习。
安排“复习”,是因为“温帮而知新”,特别是地理学科,每周只有两课时,往往让学生忽视它的存在,做好复习,不仅是提醒旧知,还能导入新知。安排“预习”,是因为现在地理还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家长不重视这一学科,课余要求学生预习,学生是不会预习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在课堂上安排“预习”,非常必要。“研习”部分,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知识,教师进行纠正、拓展、引申。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教学成果,在课堂上挤出时间“练习”,务求教学实效。12
整个教学过程是依照上述思路进行的。
教学设计看,备课比较充分,注意安排好学生活动步骤、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教学重点、难点明确。从教学过程看,每一步骤,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处在引导地位;由中游教学作为起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好让学生把握“黄河的治理”这一主题;补充上游的治理的内容,安排在后,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紧密结合,教学处理巧妙;抓住地图教学,突出学科特点。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完成“活动”内容较好,绘制“黄河流域水系”图基本符合要求(形态明晰、河口和孟津标注准确、各省级行政区位置基本正确)。从学情看,这个班级学生整体成绩要好一点,理解力强一点,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消耗的时间较少。
教法探讨基本符合学生实际和农村地理学科教学现状。
“复习-预习-研习-练习”这“四习”教法,是在地理学科教学现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教学实践的产物,特别是课内预习,有效地解决学生自主“研习”前提问题。
存在问题:有关黄河的视频没有,直观性未能充分挖掘;“四习”教法需要理论支持,也有待进一步探索。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394.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