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文环境|第二节“人文环境”

七年级地理教案 2016-11-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知道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能力目标]:能通过阅读图表、图片从方方面面证实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尊重各国家风俗习惯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亚洲的人口增长的特点、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学准备:可参照课本中的插图,也可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亚洲的自然环境如何?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亚洲的人口、文化、经济状况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亚洲的人文环境。
[讲授新课]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是世界第一大洲,除了面积大之外,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亚洲不但面积最大,而且人口最多,所以是世界第一大洲。
(板书)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提问)亚洲人口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回答)亚洲人口总量最多,增长快,密度大等。
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学生回答)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州。
(教师小结)亚洲是各大洲中人口总量最多的一个洲,36.8亿,占世界人口的61%,可见,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的大洲。
(指导学生读图6.14,提问)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共有多少?有几个在亚洲?
(学生回答)共10个,有6个在亚洲。这也说明了亚洲人口多。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哪几个?
(学生思考回答)有四个,分别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教师)四个地区中有两个在亚洲,可见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整个欧洲也是世界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那么,人口的稠密程度用什么数据来表示?
(学生回答)人口密度。
(教师讲述)亚洲和欧洲相比哪个洲更稠密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引导学生计算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
亚洲:36.8亿÷4400万平方千米=83.6人/平方千米
欧洲:7.29亿÷1000万平方千米=72.9人/平方千米
(学生小结)亚洲的人口密度比欧洲的人口密度还大,可见,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教师)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吗?
(学生思考回答)可以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出。
(学生活动1)读图6.15,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给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亚洲居第三位。
(学生活动2)按1995-xx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xx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的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引导学生计算)亚洲的净增人口数:36.8亿×1.4%=0.52亿
世界的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
           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0.52亿÷0.79亿×100=66人
(学生小结)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不是最高,但是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是世界最多的。由此可见亚洲是世界每年人口增长最多的一个洲。 12
(教师提问)为什么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是最高,但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是世界最多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亚洲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了,每年增长的人口数还是最多,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
(教师)可见,控制人口不是短期的任务,而是长期的工作。以上我们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总结)亚洲人口总量最多、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亚洲最多、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增长迅速、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最多。
(教师承转)从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略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讨论完成因果关系框图:
(教师提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怎样才能把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完成良性循环结构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教师总结)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有计划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并且要努力控制人口的增长,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亚洲不但人口众多,民族也有1000个左右。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文化。
(板书)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学生)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读右图:
(教师提问)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是哪里?从地形、气温、降水来看它们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有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击平原上,土壤肥沃。从气温来看,都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适宜。
从降水来看,各地降水充沛,且水源丰富。
(教师讲述)可见,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活动)读图6.17,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可每组讨论一到两个问题,不全的教师加以补充)
①沙特:地处热带沙漠,终年炎热,所以穿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居住帐篷。
②亚库特人:居住在西伯利亚,终年寒冷,为了御寒他们穿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积雪是雪橇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大都是梯田。
④孟加拉人:居住在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⑤达雅克人: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
⑥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和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多有防震设计。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现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复习巩固]
(师生总结)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各地文化差异很大,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完成14页的活动题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348.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