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树》赏析|《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
                 顾锡凯
师:我们以前学过好多古诗,谁能说出几首诗的名字?
生:《梦江南》〈〈春晓〉〉〈〈夜雨寄北〉〉〈〈静夜思〉〉┈
师:谁能给大家背一首?(众生纷纷举手)
生:我给大家背的是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师:这首诗很有气势,那位女生再给大家背一首?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一个刘邦的《大风歌》,一个李清照的《绝句》,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但是我们今天不学古诗,我们今天来学一首现代诗,当代诗人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大屏幕上本课的学习目标
师: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师:请看大屏幕上悬崖边的树的图片,看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这幅图片很逼真,让我们对悬崖边的树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生2:看了这棵树后,我真为这棵树担心,担心它掉下悬崖去
生3:我认为这棵树是即将展翅飞翔
师:后两位同学的感受其实就是诗中的“它即将倾跌进深谷中,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师把这两句写在黑板上)这一句也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师:同学们先自己把诗读一读,了解一下诗的内容,试着把诗的节拍划一划,看一看那些地方该重读,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读,教师下去指导)
生1:孤独、寂寞
生2:倔强、乐观
生3:自信、沉闷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读的时候就应该把作者的苦难、乐观、自信读出来
师:下面先让男同学读,女同学注意听(教师出示本诗节奏、重音)
师:女同学再读,男同学注意听。听完后咱们互评一下(女生读)
师:男生读的好,还是女生读的好?
生:男生!女生!(争的很激烈)
师:男女生谁能谈一下理由? 
生1(女):男生声音小读得太慢.
生2(男):你们女生多,我们男生少,所以比较起来,我们声音是小了点。这首诗你们读得太快了。这首诗就该读的慢点。
生:(男生)对……(继续争论)
师:咱们男女生读得各有优点,男生把诗人那种遭受苦难的沧桑感读出来了,而女生则把诗人的那种乐观、自信读出来了。老师给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后咱们男女生合读一遍怎么样?(教师给男女生划分任务)
生:好!
师:读的不错,男女生发挥各自的特长把诗的感情把握的很到位。咱们全班同学再合读一遍,再体会一下诗的感情,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刚才的读我们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下面同学们再读,读的过程中,看一看哪些地方不理解。这些疑问如果在小组计论中还不能解决。可以把它们提上来。然后我们共同解决(生读讨论)。12
师:有哪些疑问?
生1:诗的最后一句“它们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两者不矛盾吗?
生2:奇异的风究竟是什么风?
生3:风并没有形状,作者为什么说,它的弯曲的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集中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这些问题(老师加入同学们的讨论)
生1:倾跌和展翅飞翔说明这棵树动摇不定,一会儿想跳下去,一会儿想活下去。
生2:不对!由第二节中可以看出这棵树虽孤独、寂寞但它非常乐观、倔强。
师:说得不错,大家想一想这棵树自己会倾跌进深谷里、会展翅飞翔吗?似乎,又像说明了什么?
生:树自己不会,又像可以看出这是作者想像的,树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师:这不但是一种想像,更是一种奇想,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
生:奇异的风是指龙卷风,因为只有龙卷风才不这样的威力(众生大笑)。
师:这位同学是从自然界中的风分析的,联系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风又指什么呢?
生:社会之风。
师:嗯,应该是特指时代的各种政治运动。我们再看第三个问题,怎样理解“风的形状”这一句。
生:老师,我知道,这一句说明风刮的次数之多。所以,它的身体才弯曲了,实际上是指作者饱经忧患,它是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弯曲的身体体现着时代风云所加给树的命运,树的形象就是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
师:老师再给大家出一个问题,树代表了什么形象?
生1:压迫者形象。
生2:乐观者形象。
生3:倔强者形象。
师:它更是坚强不屈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
师:第二次读,我们解决了这首诗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下边再读这首诗。说一下你欣赏的地方或谈一下你学这首诗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很好。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生2:本诗最后两句,“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句给我印象很深,我认为这句写得非常好。
生3:读了《悬崖边的树》这首诗,我想了很多。首先想到的是诗中的那棵树,那棵树在非常残酷的条件下仍然十分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信心,顽强地活下去。由树,我又想到了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有的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有的则生活在悬崖边,我们应该明白:无论生在哪儿,都应该站稳脚跟,努力地生活。这样才能为自己找到一块立脚石
师:是啊!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有时也会像这棵树一样走到悬崖边。刚才,有的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其它同学怎么做呢?下边我们来共同欣赏郑智化的《水手》再思考一下这一问题(放《水手》。师生随唱)
师:愿我们在遭遇风的时候,像这首歌里唱的那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是呀,梦在希望在!好,下课!
后记:这堂诗歌课,教学效果还不错。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一)、多媒体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如:悬崖边的树图片的展示,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读贯穿始终   一读了解内容  二读解决疑难   三读谈感受、认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课快结束时,观看flash《水手》其中优美的动画设计、水手的不屈歌声再次冲击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强化了学习这首诗的感受,同学们感情投入的伴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本课也有些做的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师配乐朗诵过程中音乐过大,影响了朗诵效果。对于有些学生的回答,老师缺乏规范。如,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有的同学回答该“沉闷”老师没有及时的纠正。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81.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