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作业设计|《白杨礼赞》作业练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
   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
   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
   泛出(fàn) 出坦荡如砥(dǐ)  答( )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三、选出加黑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旁逸斜出 以逸待劳 名人逸事
  b.视野 旷野 野蛮
  c.参天 参考 参拜
  d.潜滋暗长 滋蔓 滋芽 答( )

  四、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像消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淡青色。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着西北风。

  a.映入 屹立 露出 抵抗
  b.扑入 耸立 泛出 对抗
  c.进入 矗立 显出 抵御
  d.闯入 直立 现出 抗拒

  五、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

  六、解释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伟岸——

  4.纵横决荡—

  5.秀颀——

  七、指出下边的陈述句哪些是肯定,哪些是否定。

  1.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

  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世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     ( )

  3.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 )

  4.海水冶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                        ( )

  5.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 )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

  八、指出下边的疑问句表达疑问有什么不同。

  1.哪一种办法省时间?

  2.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

  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4.你要买这本书?1234

  5.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6.“是偷你家的还是偷老六一家?”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九、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十、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 )

  十一、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 )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2、3、4、1 b.2、1、3、4
  c.2、4、3、1 d.2、1、4、3

阅读

  十二、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1234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

  十三、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

  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 ”,肯定了“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

答案

  一、d 二、b

  三、d 四、b

  五、c

  六、1.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平坦得像磨刀石。 3.魁伟、高直。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5.美而高。

  七、1.肯定 2.否定 3.肯定 4.否定 5.否定 6.肯定

  八、1.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哪”来提出疑问,要针对这个疑问代词来回答,说明某一种办法省时间。 2.反问。用肯定的反问句式加强否定语气,强调“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不是一日之功”。 3.正反问。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来提问,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有一块钱”或“没有一块钱”。 4.是非问。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是或者不是。 5.反问。用否定的反问句式,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一翻身就会骨碌下去”。 6.选择问。提出并列的两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作出肯定的回答,说明是“偷我家的”或者是“偷老六一家的”。

  九、c

  十、1.√ 2.√ 3.√ 4.×

  十一、c

  十二、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1234

  十三、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 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7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