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毕淑敏_《一厘米》同步检测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惩罚(  ) 皲裂(  ) 吝惜(  ) 矜持(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⑴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⑵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⑶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
3.填字组词。(2分)
斩钉    铁  声色    厉  无可挑          不相识
4.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⑴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⑵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5.陶影自己吃西瓜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3分)


6.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004年广安试题)(2分)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     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     好,模样     中看,完全是个下*胚子。
a.有些是  既不  也不  b.都是些  不  又
c.都是  非常  十分不  d.都是些  既不  也不
7.下列句子有歧义的一项是(  )(2004年广安试题)(2分)
a.3个报社的记者昨天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
b.长期以来,沙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
c.当时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d.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8.下午放学后,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室,准备借一本文学名著,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2004年贵阳试题)(4分)
备选书目:《童年》《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
①书名:
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取一点作简介):

③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部分:
     (一)
走过一个冰棍摊,小也说:“妈妈给我钱。”
小也拿了钱,跑到冰棍摊背后:“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这才看到有位老太大守着一盘身高体重磅。
老太太瘪着啮,颤微微扶起标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她凑近了看。
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
小也眼岖生出一种冰晶一样的东西,不理陶影,一甩头,往前跑。突然,他摔了一胶。腾起在空中的一刹那,他像一只飞翔的鸟。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陶影赶快跑过去扶,就在她走近的一刹那,小也忽地爬来,兀自往前跑。
陶影站住了。她想如果自己追过去,小也会摔第二跤的。望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身影,她伤心地想:小也,你真的不回头看妈妈了?
小也跑到很远,终于还是停下来,回过头寻找妈妈。找到了,就又转过身跑……
陶影觉得事情不可思议。她问老奶奶:“大妈,您这磅……”
“我这磅准让您高兴!您不就巴着孩子长高点吗?别巴望着孩子长!孩子长大了,当妈的就老喽!”老奶扔把啼呷得吧吧响。
“您这磅……”陶影又一次问。老人很和善,可她没把问题说清楚。123
“我这磅大点。让您贵着个头高点,分量轻点,时下不是都兴健美吗?我这是健美磅。”老人慈样的脸上露出狡黠。
原来是这样!应该让小也听到这话!小也已经跑远,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好像妈妈是大灰狼变的。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给小也重新最一下身高。
“我不量!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不愿意给我买票,别以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够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
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9.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小也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10.第5段中陶影为什么“站住了”,而不是追上去?(2分)


11.选文写陶影带儿子   ,因  一事被儿子  。(3分)
12.如果小说不加入卖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3分)


     (二)
    改变一生的闪念(2004河南试题)
⑴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⑵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⑶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⑷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⑸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⑹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⑺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123
⑻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14.第⑸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5.文中第⑸段和第⑻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6.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2分)


17.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3分)


     (三)
     父亲的考题
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  甲  自己心算能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儿子紧张的情绪  乙  了下来。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的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
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断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
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了多少次站台?”
⒀儿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等等。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一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8、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2分)
甲处(  )  a、炫耀  b、夸赞  c、标榜
乙处(  )  a、松弛  b、松懈  c、懈怠
19、第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    。(3分)
20、第⑾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什么?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     。(3分)


22、文章是通过  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本文所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2分)
23、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一篇也是写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亲情故事的文章,它是     (作者名)写的《  》一文。(2分)
24、从文末父亲的话中,请你谈谈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每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坏的习惯可使人遇到不必要的麻烦,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习惯”。300字左右。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73.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