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一等奖_《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3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⑵ 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⑶ 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⑷ 能有感情的诵读、准确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由此进入情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样,既感悟了诗歌的深沉情感,朗读能力也会呈螺旋上升之势。

   ⑵ 抓住关键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意象的含义。

   ⑶ 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分析诗歌主题,就要善于对文本提出问题,边读边想边问边讨论,问题意识就能培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难点:

   ⑴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

   ⑵ 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历程的录象片后,教师设疑:你所知道的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爱国的名人,有哪些表现爱国主题的诗篇?比一比,谁说得多?

  2、导入: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到《楚辞》登程,从屈原到文天祥,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诸多爱国诗人,他们在诗歌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关联。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的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舒婷: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彰州市市码镇。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后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2、追溯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3、相关知识:

    关于朦胧诗: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涵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4、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⑴ 教师范读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及诗人的感情变化,听的过程中,同时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标示停顿。

     点拨: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欣喜、明快。1234

   ⑵ 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思考经历了文革之苦的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点拨: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历史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胚芽”“笑涡”“起跑线”等。

   ⑶ 再读诗歌,思考:如果按情感基调来划分,本诗划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概括每一节的段意。

     点拨:

     该诗第一节表现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二节表现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展示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表现诗人献身祖国的热望。其中第一、二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三、四节欣喜、明快、激越,依此可划分为两部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诗文第一节,体会本节诗出现的事物所表达的感情,把握作品朗读的方法。

    学生活动:

    自读第一小节,分组讨论老师的问题(投影出示)。

    讨论交流:

   ⑴ 本节出现的的意象及修饰每个意象所用的定语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 该节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

    点拨:

   ⑴ 选取的意象是“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运用的修饰语是“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

   ⑵ 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深沉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想一想:

    在朗读本节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点拨:

   ⑴ 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⑵ 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高、声音重、语速慢。

   ⑶ 注意节拍、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诗歌的每一节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节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也要停顿。

   ⑷ 朗读要放开,感情要投入。

  2、学生自己按照这个方法理解朗读其余三小节,具体思考以下问题:

   ⑴ 第二节中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⑵ 第三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⑶ 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学生活动:

    分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回并参与。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

    点拨:

   ⑴ 第二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了百姓对生活的祁愿。

   ⑵ 感情色彩由悲苦哀愁变为欣喜亢奋,用的意象有 “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⑶ 该节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3、重点感悟、理解下列问题:

   ⑴ 该诗每节末的“祖国啊”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⑵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1234

    点拨:

   ⑴ 四句“祖国啊”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涵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到逐渐转向亢奋激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 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茫、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⑵ 本文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4、练一练 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到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的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延伸阅读: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阅读建议】

  歌词一般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只是比起诗歌来语言浅显一些罢了。本文由三段歌词组成,三段歌词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的变换了少数字词、句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有反复咏唱的句子,想一想这种复沓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同样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想一想,本文是扣住哪一方面主题来表达情感的?如果来朗读或歌唱的话,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表现?1234


教学反思

  1、注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2、读中品,品中读。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略诗歌内涵。

  3、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解读文本。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78.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