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浙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之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 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
五 海燕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理解同一事物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立意、构思,表现不同的中心思想。
掌握象征、对比的写法。
掌握鸥、沫、隽、呻、镖5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从立意、构思、取材、语言、写法等方面作比较阅读。
学会对两篇文章作结构和思想内容的分析。
(三)思想情感教育:
1、感受作者的爱国之心和投身革命的激情。初步形成
关心国家大事,讴歌先进事物的思想。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介绍作者情况与写作背景。
(三)听课文录音掌握生字词语
(四)理清文章结构。
郑振择的《海燕》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家乡的小燕子,画出了一幅春燕飞舞图。
第二部分(第5--15段),写海上的小燕子。
高尔基的(海燕)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6段),写暴风雨在孕育,海燕渴望暴风雨的来临。可分为两层:
①第一层(第1--3段)写海燕高傲地飞翔;
②第二层(第4--6段)写其他海鸟惊慌失措的丑态。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暴风雨临近,海燕搏风击浪,欢乐叫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7--8段)写乌云浓暗;
第二层(第9--11段)写海燕英勇搏斗。
第三部分(第12--16段),海燕发出胜利的预言:暴风雨就要来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13段)风、雷、云、电、海的激烈斗争;
②第二层(第1416段)海燕预言暴风雨即将来临。
(五)小结:
两篇《海燕》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比较紧,因此,只作粗略的分析。下节课,我们将对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作仔细分析,并作比较阅读。
(六)布置思考题。
(l)两篇《海燕》在文体特点、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写作 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2)找出两篇《海燕)中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的句子,并想想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题目相同、内容不同的文章的写法。
初步学会从立意、构思、取材、语言、写法等方面作比较阅读。
二、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两篇《海燕》的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初步熟悉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将对两篇《海燕》进行深入的比较阅读。
(二)从文体、背景、中心、构思、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阅读。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两篇《海燕》题目相同,且都是托物言志之作,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两文的不同点:
文体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郑振铎的《海燕》是散文,
高尔基的《海燕》是散文诗。散文是指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它可记事写人,可写景状物,可议论,可抒情。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要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123456
写作背景和中心不同。
郑振铎的《海燕》写于1927年,当时正处在革命低潮时期,作者被迫离开祖国,远游欧洲。在海轮上见到海燕,借托海燕抒发对祖国故土的一种浓浓的思乡恋国之情。
高尔基的《海燕》写于1901年3月,当时俄国正处在革命高潮到来的前夜,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作者通过写海燕,热情沤歌了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构思不同。
郑振铎的《海燕》写作者由见到大海上的小燕子想起家乡的小燕子,于是描绘了家乡飞燕图和海上飞燕图;
高尔基的《海燕》则着力塑造了在暴风雨来临时海燕这一迎着风浪奋飞搏击的英雄形象。如果说郑振挥笔下的“海燕”是一个充满恋国思乡之情的“游子”形象,那么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则是一个充满胜利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者的形象。
写作方法不同。
郑振铎的《海燕》抓住小燕子的特点,以细腻的笔触,状物传情,表达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用中国画中写意画的笔调,画了一幅“春燕飞舞图”。作者在写海上飞燕图之前先写家乡的小燕子,是联想,由此引起丝丝缕缕的乡愁。
高尔基的《海燕》则采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把勇敢的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等作了对比,突出海燕的勇敢、自信和豪迈,坚信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语言风格不同。
郑振铎的《海燕》语言细腻、抒情,带有优美、舒缓的节律;
高尔基的《海燕》语言激昂、奔放,充满激情,带有壮美、高亢的节律。
(三)小结:
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了两篇《海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从中了解了同一题目文章的不同写法,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①②③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重点语段,仔细体会两篇《海燕》的不同笔法。
分析象征、对比手法,理解象征的意义和对比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两篇《海燕》的相同点是什么?(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海勃的不同点是什么?(文体不同,写作背景和中心不同,构思不同,写作方法不同,语言风格不同。)
精读重点语段。(郑振铎《海燕》(甲)第l、2段、高尔基《海燕》的第l--5段(乙))
甲语段总写家乡的小燕子外部形象的是哪几句?突出了小燕子怎样的特点?乙语段采用什么方法来写海燕?其作用是什么?
甲语段文章第一句总写了家乡小燕子的外部形象,突出了它活泼可爱的特点
乙语段文章采用对比写法来写海燕,突出了它的无比英勇的高大形象。
甲语段文章把小燕子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用了哪些动词写小燕子的活动?乙语段又是把海燕放在怎样的背景之下来写的?作者写海燕运用了哪些形象化描述?哪些词语描写海鸭、海鸥、企鹅的丑态?
甲语段中作者用写意画的笔调画出了一幅春燕飞舞图。景象是“微风细雨中”“阳光满地时”;地点是“稻田上”“柳树下”“湖面”“电线上”。用了“斜飞”“横掠”“想息”等动词,用词十分准确、传神。
乙语段在“苍茫的大海上”、“风卷集着乌云”的背景下写海燕。运用了“高傲地飞翔”“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勇敢的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等形象化的语言描写海燕的勇敢和无畏。描写海鸥、海鸭、企鹅丑态的词语是:“呻吟”“恐惧”“掩藏”“吓坏”“蠢笨”“胆怯”“躲藏”“飞窜”。123456
学习象征、对比的方法,理解象征的意义和对比的作用。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想象,采取一种委婉曲折、含蓄的说法。即目的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于是只说甲、不说乙,使人从甲联想到乙,通过作象征的事物(象征体)去理解抽象的意义——象征义。
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假装革命和害怕革命的人;“暴风雨”象征迅猛发展的革命运动;“大海”象征人民;“乌云、狂风、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对比是把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举出来,加以对照,使对立面更加鲜明突出。运用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郑振择的《海燕》,采用的是同一事物作两面对比,即以家乡春天的小燕子与大海里的小燕子对比,前者娇美,后者健美,其效果是加深了对小燕子的喜爱,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高尔基的《海燕》,采用的是不。同事物作正反对比,以海燕的勇敢无畏与海鸭等的恐惧胆怯对比,其作用是衬托出海燕无比英勇、乐观的形象。
(四)小结:
对两篇《海燕》的重点语段作了细致的分析后,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两位名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学习了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其作用,体会其好处。下一节课,我们将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四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篇《海燕》其思想内容。
感受作者的爱国之心和投身革命的激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了两篇海勃的写作背景,分析了结构特点,比较了写作方法。今天这节课先给两篇《海燕》拟副标题,这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心和投身革命的激情。
(二)给两篇《海燕》拟副标题。 下列几个副标题可供参考:
郑振蜂的《海燕》:祖国的象征——一
故乡的化身
海外游子的心声
丝丝缕缕的故乡情
高尔基的《海燕》:胜利的预言家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英勇无畏的先驱者
反抗上天的精灵
(三)品味语言:
(1)播放课文录音,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
郑振铎的《海燕》:语言细腻、抒情,感情真挚、深厚、情深意长,带有优美、舒缓的节律。123456
高尔基的《海燕》:语言粗扩、豪放、感情奔放、炽热,充满激情、激越豪壮,带有壮美。高亢的节律。
(2)分组朗读重点语段。
1、第一组读郑文第①一④段。
2、第二组读高文第①一⑤段。
3、第三组读郑文第⑧--⑩段。
4、第四组读高文第⒓一⒗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高尔基的《海燕》
总结。
板书:(幻灯)
郑振铎的《海燕》
词语 修辞方法
海
燕 形象 逸、小小的
飞姿 斜掠、一打、飞着飞着
叫声
海燕活动环境 水波 蔚蓝色、平稳、粼粼的小皱纹、温秀可喜
风 微风
天空 皎洁、蔚蓝色
云 轻云 比喻:薄纱似的、如…….
高尔基的《海燕》
词语 修辞方法
海
燕 形象 比喻:像黑色的闪电
飞姿 高傲地飞翔 比喻:像箭一般直冲乌云….像个精灵
叫声 叫喊着、号叫、 拟人:它在叫喊、它在大笑、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海燕活动环境 水波
泛起白沫 拟人:歌唱、迎接雷声、呼叫、抓住、熄灭……
风 狂风 拟人:抱起巨浪、甩到…吼叫….
天空 雷声轰响、闪电
云
乌云暗、低压 拟人:听出了欢乐、力量、信心
比喻:想青色的火焰
拟物: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课文
背景 中心 结构 取材 语言 写法
郑
振
铎
的
《海燕》 处在革命低潮时期 借托小燕子书法思恋故国、故土的深情 两部分:1.家乡的小燕子;2.海上的小燕子 海上的小燕子 细腻抒情优美舒缓 抓住特征状物传情展开联想
高
尔
基
的
《海燕》 处在革命高潮前夕 通过对海燕的描写和赞颂,讴歌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三部分 暴风雨中的海燕 激昂奔放壮美高亢 象征拟人对比
【课后摘记】:两文均是名篇,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主题是最佳方法,教师千万不要多讲。
六 《蜘蛛》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理解对同一事物可以抓住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尽相同的说明方法。
掌握分类、比较、数字等说明方法。
掌握捆、嗡、俘、卦、柞、隅、虏等7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将同一题目、同一文体,但内容重点、构思写法有差异的文章作比较分析。
学会观察小动物和描写小动物的一般方法。
(三)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观察事物的重要,培养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选学课文,因而决定让学生自学。
采用“小老师”的方法,启用两位语文成绩比较好,胆子较大的学生带领大家共同学习。123456
教师只提供教学配套的明胶片。
二、教学效果:
三(3)班两位学生是蔡展和李真彦
三(4)班两位学生是陈上上和慈菁竹。
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让教师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少讲,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项目
课文 文体 立意 结构 内容 表达方式 语言
周建人的《蜘蛛》 知识小品文 激发人们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 五个部分 说明蜘蛛怎样结网捕食 说明、记叙、描写相结合 准确生动知识性
趣味性
涂静怡的《蜘蛛》 托物言志的散文 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两个部分 记叙对蜘蛛由厌恶转变为喜爱的过程 记叙、描写、议论想结合 形象生动 富有哲理
七 《春天的脚步》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掌握同一题目,不同的选材、立意、构思的方法。
掌握鲫、嗓、侠、迩、藉、栉、徜、徉、遐9个字。
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用一个题目写两篇不同选材、中心、结构的作文。、
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感受新形势下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第一篇课文的立意、构思、取材等特点。
体会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标题中的“春天”的含义)
标题中的春天,既揭阳光明媚、大地复苏、桃红柳绿、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春天,又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全国上下所出现的大好形势。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业、工业、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题为《春天的脚步》,实际上就是表现中国四化建设事业在阔步前进。
(二)介绍背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全文共八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写早春使苏北农村生机盎然。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描写了春天的河水、山野、小草,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天的步步逼近,紧扣题目中的“春天”和“脚步。
第二部分(第3--7段):具体写苇塘镇的外观,勤劳的人民,繁荣的农贸市场,人民优裕的生活,并插叙其历史变迁。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8段):抒情收笔,点明苇塘镇以春天特有的步伐奋进。
(五)分析主体部分:
(1)“我”的哪些所见所闻反映出苇塘镇的繁荣?
1、所见:
街道:宽阔洁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房屋:鳞次林比、新建的
人们:姑娘们身着时装;小伙子风度翩翩;上了年纪的人三三两两,边走边谈
货物:鲜嫩翠绿的蔬菜、水果散发出清香的山肴野蔌“鱼龙阵”:黝黑的甲鱼,乳白的编鱼,桔红的鲤鱼,肥大的白鲫,名贵的鳏鱼,其他不知名的鱼虾
所闻:马达声、喇叭声、人们的说话声、阵阵的朗笑声
(2)“苇塘镇历史的变迁”这段插叙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这样写,为了形成今昔对比,以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股春风给苇塘镇带来的变化。
(六)小结:
本文以描写春天的景象开始,展现了春天特有的画面;再以苏北苇塘镇的发展变化为例,反映农村的经济发展;最后以抒情收笔,揭示主旨。123456
(七)布置作业:给第二篇《春天的脚步》写阅读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同一题目不同立意、构思、取材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二、教学过程:
复习第一篇课文的立意、构思、取材。
叶林的《春天的脚步》以什么为题材?表现了什么主题?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第二篇课文的结构、内容。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写弟弟弃学的经过。
弟弟为什么要弃学?(为了“捞世界”,即挣钱。)
第二部分(第5-8段)写弟弟决心上电大的经过。
弟弟为什么要上电大?(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出了技术事故,被外商解雇
(三)比较两文不同的立意、结构和取材
课文 项目 取材 立意 结构
叶
文
苏北苇塘
镇的发展变化
反映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讴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早春使苏北农村生机盎然。第二部分(第3-7段)具体写苇塘镇的新貌。第三部分(第8段)抒情收笔,点明题旨。
廖
文
弟弟弃学“捞世界”,因没技术而被解雇,最终觉醒,决心上电大学
习 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学习科学技术已成为青年们的自觉要求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4段)写弟弟弃学的经过。第二部分(第5-8段)写弟弟决心上电大的经过。
(四)总结:通过两篇同题散文的分析比较,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针对同一个题目,可以选取不同的题材来写
同一题材,同一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构思,写出不同的文章。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 73页练习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一题多做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提出写作要求。
(l)参考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记叙文。
(2)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适当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不少于600字。
(4)以同一题目不同的构思和写法,列出另一篇的写作提纲。
2.参考题目。
(l)灯下
(2)春天的脚步
(3)路上
(4)校园的早晨
3.学生当堂写作。
4.布置作业:以同一题目不同的构思和写法,列出一篇写作提纲。
【课后摘记】:对同一题目不同的构思和写法,学生比较生疏,因而今后要加强练习。
【字词句系列训练】
语言要连贯(2课时)
训练目的:
让学生懂得语言要连贯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写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适当地使用关联词语,恰当地运用句式,有条理]有层次地进行表述。
二、练习提要(见教参)
第二单元测试(2课时)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2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详细阅读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详细阅读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