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_人教版2005年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的诗节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2.根据已有的句式和意蕴仿写句子。
例句: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就像植物离开了土地。
仿句:
3.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写出交谈的语言。
张洁同学到商店买了单价四元六角的一支钢笔,付款时给了女收款员十元钱,没等找钱拿着笔就走了。走出商店忽然想起还没有找钱,于是,又返回去交涉此事。如果你是张洁,怎样说才能使收款员满意,并愉快地把钱找回来?请你把应说的话写出来。
4.按课文默写填空。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 / ;/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二、阅读(40分)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5~13题。
(一)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123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5.请写出你对“乡愁”含义的理解。
6.诗的每一节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7.具体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二)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体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片,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8.“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句表面写海浪,想一想“海浪”象征了什么?“无休止”“扑”说明了什么?
9.“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塑造了礁石什么形象?“礁石”象征了什么?
10.读完这首诗,请根据礁石的形象,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礁石的感受。
(三)
夜步十里松原
郭沬若
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
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
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
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注中无数的古松,
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海湾畔。
11.“海已安眠了……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请试着描述那博多海湾的静谧夜色。
12.“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画古松?
13.“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仔细体会这两句,想一想其中蕴藏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40分)
14.女娲造人的神话说明了祖先对土地的崇拜;开拓疆土是古代许多统治者成就霸业的目标;而保卫土地的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如今,土地又被赋予了环境保护的意义。土地,哺育了人类,续写着辉煌。
请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文章或一首小诗。
☆ 能力提升平台
一、1.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2.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3.阿姨,刚才我拿十元钱买了单价四元六角的一支钢笔,没等您找钱我就走了,请您费心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4.见教材。
二、(一)5.“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6.空间的阻隔,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7.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123
(二)8.海浪象征了一切旧势力;“无休止”“扑”这两个词是说反动势力力量的强大及冷酷无情。
9.塑造了礁石顽强不屈的形象。“礁石”的形象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的象征,是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
10.当我们的民族、或者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人遇到连续的迫害时,我们要像“礁石”一样将敌人的“海浪”打成碎沫。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有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更要有坚强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学好本领,完善自己。
(三)11.博多海湾一片寂静,没有潮音,星光灿烂,远处幽暗的海面上有粼粼的波光闪烁。
12.“高擎”一词用拟人的手法描画出古松虬劲挺拔的姿态,“手儿”一词用比喻的手法描画出古松枝叶繁茂的样子。“沉默”“赞美”则是以自己的心理感受赋予自然景物沉静赤诚的美好人格。
13.作者赞美了天宇的伟岸和雄奇,赞颂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三、14.略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17.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详细阅读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详细阅读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