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浙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之文学作品的欣赏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文学作品的欣赏

八  孔已己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掌握“茵、绰、愿、踱、舀、绽、拭、蘸、颓、蒲”等字。
能力训练:
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三)思想情感教育:
1、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
1、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就是欣赏文学作品,掌握欣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的基本方法。那么今天我们先学习如何去赏析一篇小说。
二、复习有关知识
1、说起小说,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人称“民族魂”的作家是谁?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初一至今,我们学了鲁迅的那些作品?《百草园》、《故乡》、《柔石小传》、《最先与最后》
3、用连线的方法说出出处。
《百草园》    《华盖集》   散文集
《柔石小传》  《朝花夕拾》 杂文集
《最先与最后》《二心集》
《故乡》       《呐喊》    小说集
4、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选自《呐喊》的小说——《孔乙己》。鲁迅先生一生总共创作了33篇小说,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关于《孔乙己》,我们也是久闻大名,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孔乙己世界,去赏析一下孔乙己其人其事。
三、从“偷”入手,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
孔乙己最可恶、最不能令人容忍的陋习是什么?(偷)
偷什么?(书)
偷书算不算偷?
引出第4小节
分析语言描写:
“窃”和“偷”的区别:意义同,感情色彩不同(书面、口语)
孔乙己在争辩的时候心理明白不明白偷书是偷盗行为?(明白)
从哪里看出?(分析省略号——吞吞吐吐。为什么——理亏)
比较上一处省略号的作用。(语言省略。被别人抢走话题,感觉在众人面前……. 所以涨红了脸。
神态分析:
因什么而“红”——羞红,这说明孔乙己还不是一个惯偷,他之所以去偷也是迫不得已,偶尔为之。(描写方法——神态)
明知理亏,却又为何涨红脸,绽出条条青筋的去争辩,还什么“君子固穷”这说明孔乙己有什么性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
为什么去偷?(偷的目的?)
只是为了满足嗜酒的爱好——去哪里喝?
来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喝酒有几种方式?(快速阅读1-3节)
站——坐
短——长(分析“踱”字)
从小小的酒店中也可看出当时社会封建等级思想严重。
分析特殊身份
(1)孔乙己是哪一类?(分析中心句)站———穷      长衫——读书人
(2)这是怎样的一件长衫?(脏———懒惰、四体不勤    破————贫困潦倒又好喝懒做)
为什么不换下?——显示读书人的身份,为什么极力显示?
因为封建礼教是怎样教育读书人的?什么“书中自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因而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宁可去偷也不去谋生,成了一个废物,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贫困潦倒,功名不就却还要“穿长衫站着喝酒”—————典型知识分子性格的自命清高
这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还有哪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青白”:青——营养不良;白——不是从事体力劳动者
乱蓬蓬花白胡子——懒惰、老书生
身材高大——有营生的条件
(6)这段除了神态、外貌描写外还有什么描写?
(7)动作描写:“排”——炫耀
(8)总结:同学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环境、情节)刚才我们就是抓住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挖掘小说的主题,因为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同时在塑造人物时鲁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p93画出“白描”的概念。
(9)齐读第四节
分析“偷”的结果
打——被谁打——丁举人
丁举人——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横行一方,私设公堂——欺凌别人,残害黎民
孔乙己——从科举制度中掉下来——穷困潦倒,受尽摧残
这样拿封建科举制度下两位读书人命运的对比更能体现封建制度的罪恶——要么制造像孔乙己这样迂腐无用的可怜虫、废物,要么制造像丁举人那样凶残贪婪的恶棍。
最后的孔乙己——从肉体到灵魂都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然而他麻木不仁,他至死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终生的原因。这也正是他的可悲之处。鲁迅先生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结:赏析小说的两个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白描手法归纳性格;从细节“偷”入手,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扩展思维迁移训练
看课文插图,它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孔已己在咸亨酒店里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景。)
请学生用说明性的语言描述画面,既可以用自己组织的语言,也可以适当引用课文中某些语句。
请为这幅插图拟一个标题。(《笑声中的孔已己》、《笑声中的悲剧》等)
同学们拟的都不错,或能抓住画面的内容,或能透过画面体会内涵。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课文中的这幅画面与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分析的内容有点距离。请大家想象一下,给《从“偷”中看孔已己》这篇赏析文配上一幅合适的插图,并用语言描述你所设计的画面,还要简述这样设计的用意。
四人一小组,讨论、设计,并派代表描述。
“孔乙己教我写字”。画上的孔乙己用长指甲蘸酒后在柜台上写了四个“茴”字。他满脸诚恳,柜台内的小伙计一脸鄙夷准备走开。这幅图既能表现孔乙己的迂腐善良又能表现人情的冷漠。
“孔已己排出九文大钱”。孔乙长衫破旧,头发花白,有几文大钱已溜到了大柜台上,有几枚握在手中,他脸上有些得意的神情;他周围有几位短衣帮在嘲笑他。这可以表现孔乙己的自命清高及众人对他的蔑视。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孔乙己上身赤裸伤痕累累,他的长衫和几本
  破书丢在一边。丁举人坐在太师椅上边喝茶边欣赏奴仆们展示武力,一副*凶样。这样拿封建科举制度下两位读书人命运的对比更能体现封建制度的罪恶——要么制造像孔乙己这样迂腐无用的可怜虫、废物,要么制造像丁举人那样凶残贪婪的恶棍。
6.设计和描述都很有新意,画面强烈的悲剧感震撼人心,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与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冷漠。还可以设想给每一个片段都配上插图,这样还可以编成一个连环画。
7.但是有一点同学们要注意,虽然课文的插图不适合咱们的赏析文,但课文用这个插图是有用意的,因为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孔乙己从笑声中来,在笑声中被嘲弄,又在笑声中带着被摧残的身躯和被侮辱的灵魂离开酒店。如果从“笑”的角度去赏析的话,这幅插图就合适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8.布置作业:运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试着从“笑”这个角度切入,从分析环境入手赏析本文,看看还能从小说中挖掘什么内涵。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读课文,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小说,但作为一个中学生,不仅要会看小说,还要学会欣赏评析小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孔乙己》,从而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投影显示)
1.指名朗读生字及多音字。
   檄文  阔绰 羼水  擦拭  不屑置辩  蘸水
   涨到十文   涨红了脸  附和   打折了腿
2.复习掌握鲁迅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
①鲁迅是我国代伟大的____家、_____家、____家,原名___,字___,__人。
给下列鲁迅的作品连线。
      传记   《最先和最后》     《朝花夕拾》
      散文   《故乡》           《这个与那个》
      杂文   《百草园》         《二心集》
      小说   《柔石小传》       《呐喊》
③《孔乙己》选自_____,是鲁迅在______前夕继_____之后写的第二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______和_____的战斗檄文。(因为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然处于昏沉、麻木的状态。)
(三)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导赏析小说的方法。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中,人物形象是核心。赏析小说时,应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人物形象上,看人物形象是否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及作者为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所采用的独创的艺术形式。
2.速读全文,要求:
找出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描写人物?划出有关的语句。
外貌、动作、语言。
 3.齐读第1节,分析孔乙己身份的特殊之处。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跟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要表现自己是与短衣帮不同伍的人;
“唯一”表示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
  甘心,与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不一样。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必然扭曲人物的性格,也预示着一场悲剧。
4.鲁迅极为称道创作中“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也就是用省俭的笔墨,集中地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那么,这篇小说中,什么是所谓的“眼睛”?也就是说伴随着这场悲剧始终的是什么在不断地变化?(脸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四)分析人物形象。
l.找出文中写孔乙己的“脸色”的语段。(第 4、6、11)
板书:“青白”“红”“灰”“黑”。
2.听第 4段的录音,讨论分析“青白”“红”的表达作用,再找出能体现出这种性格特征的其他语句加以印证。
“青白”说明什么?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板书:既穷又懒)
“红”可以反映出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时,他就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也流露了他内心的恐慌、羞愧,说明他本质不坏,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板
书:自欺欺人)
3.指名朗读第6、11段,分析“灰”“黑”的表达作用,再找出体现这种性格特征的其他语句加以印证。
孔乙己刚刚复原的脸色为何又“笼上了一层灰色”?这里的“灰色”如何解释?
“灰色”是颓废和失望的神色。上文“不屑置辩”表现出他自命清高,“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被人家取笑戳到痛处、触及内心的疮疤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说明ha腐不堪,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板书:自命清高、迂腐不堪)
从“黑而且瘦”的脸色可以推想孔乙己当时是怎样的境况?
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畏缩、害怕、绝望的心境。
4.小结: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有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用不同的颜色点染主人公脸部的神情,通过脸色的变化,完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展现了这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       
(五)指导赏析小说人物的角度。
赏析小说人物的角度可以很小,小到只对某个细节发表看法。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身影、一个道具如果在作品中多次出现,或不断变化,那也许就是作品中运用的艺术手段,我们也就可以敏感的捕捉住这些东西,去领悟、去品味。找们现在就是从一个极小的角度去赏析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当然,也可以从总体上采用的手法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3页,齐读“白描手法”这一部分。
(六)迁移运用。
1、《变色龙》、《故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分别可从哪些角度去赏析?
2、仿照“白描手法”这一段,从下面片断赏析《小桔灯》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反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一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 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七)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材料写一段赏析的文字,200字以上。
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笑。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词语。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讨论小说结尾及用意。
1.齐读最后一段。
2.讨论:
(1)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速读全文,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小说以这一含蓄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尽而意无穷。
(三)从“笑”入手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笑”)
取笑孔乙己的有哪些人?如何理解他们对孔乙己的笑?
咸亨酒店的掌柜是一个剥削阶级人物,他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一种玩弄,一种欺凌,这是由他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2)短衣帮酒客有孔乙己处于类似的阶级地位,是被压迫被剥削者,按
理说他们应该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给以同情。但封建政治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也形成了一种隔膜、凉薄。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不觉悟,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这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3)伙计人未成年,在无聊的日子里,敏感地注意到孔乙己的“笑料”地位,他也未能给孔乙己一丝一毫的人间温暖。
(4)小孩子们的笑虽说没有什么恶意,但连他们也可以肆意嘲笑孔乙己,更能表现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3.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作者反复写笑,强烈地反映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鲜明地显示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实质,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充分体现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有机联系。
4.孔乙己的到来,带来了人们的笑声;在人们的笑声中,孔乙己又带着波摧残的身躯和被侮辱的灵魂离开了酒店。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
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民众麻木不仁;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
科举: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入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于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2)个人原因: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喝‘懒做,麻木不仁。
5.作者是抱着怎样的态度来写这个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归纳主题。
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说中对比映衬的作用;
小说中“我”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对比映衬的作用。
1.从开头一段中人们喝酒的方式和衣着,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阶级状况?
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短农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和长衫客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含蓄地暗示了当时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的状况。
2.从孔乙己读书的经历和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所为,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从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出身来看,这二者都有过读书的经历,他们之间不同的是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但没有“进学”,“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而丁举人却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的人。爬上去了,就可以作威作福,在孔乙己已经写了“服辩”之后,仍毒打他,以致“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孔乙己被了举人毒打的全过程,一方面揭露了丁举人之流的阴险毒辣,冷酷凶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或爬上去,作威作福作恶;或跌下来,任人欺压、凌辱,任人嘲笑。孔乙己是后一种人,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精神被扭曲,肉体被摧残,说明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根源,是造成他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分析“我”的作用
这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结构情节的?
是以酒店的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选取孔乙己一生中几幅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断来构成情节的。
2.酒店的小伙计“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我”是故事目击者,在整个故事中,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有了“我”的存在,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并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还可以增加悲凉的以为,因为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孔乙己的可悲和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
(三)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讨论课后小小说《在柏林》的赏析方法,并作为课外作业。
【课后摘记】:本文的教学设计还应更开放,努力探索探究性学习。


       
九  五月的青岛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了解对照、呼应的结构安排和优美铺张的语言描写。
掌握樱、荆、绍、舰、艇、啡等6个字。
能力训练:
从理解作品的构思和语言特色入手,
初步学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学会诵读抒情性散文。
(三)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作者对五月青岛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
分析五月青岛几类不同的人,感受作者对五月青岛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新课。
理清结构。
我们再介绍某一陌生地方,内容不外两大方面,可各用哪一个字概括(景、人)
打开书本,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l—3段写景、4-6段写人)
文学家茅盾说过,“人是最伟大的风景”。我们首先来分析人。
分析4—6段:
听录音4--6段,思考问题:这三段分别写了哪四类人?
第一类——妇女们,姑娘们
第二类——学生们、孩子们
第三类——生意人
分析第4段,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
妇女们最先知道什么?
文中“女性的伟大”具体指什么?
妇女们出于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早早地就穿出利落的新装”,迎着风在海岸上行走,成为最富有画意的“景儿”。所以她们最先知道“不会大冷”,因为春天已经来到。
在“初春浅夏”汇合交替的时刻,她们不畏春寒,总“先一步,迎上前去,跟花们竞争一下”,这是她们“伟大”的具体表现。作者从形和神两方面写出了“女性的伟大”,这“伟大”就是指她们对美的追求。
朗读、分析第5段。
一句话概括段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找出本节中你认为写得最好得句子或词语,并说出理由。
“丢眼”的意思就是看,生动写出了人们对于大海的一往 情深、恋恋不舍的情态。
有一句话的叙述语气是特别的:“妈妈说了,过几天还有大红樱桃吃呢!”直接用孩子的口吻写出来,展现了春天的来临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非常逼真可爱。
学生阅读第6段自己设置问题,自己讨论解决。
教师总结、提示:这一段主要是虚写,从侧面反映了青岛的另一种“繁华”景象。因为青岛是避暑胜地,春天一过,忙碌的夏天就来到了,买卖就开始了。所以生意人都在春天就忙着作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有钱人。“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一句,点出了看似“威风”的有钱人其实缺少审美的眼光和情趣,他们欣赏不了青岛美丽的景色,美景是属于爱美、爱家乡的大众的。
布置作业:预习课文前三段,阅读《精巧·壮阔·优美》一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地分析课文第1段,体会五月青岛景色的优美。
讨论、朗读课文第3段,体会五月青岛景色的壮美。
通过用一个字概括一段文字的多次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五月青岛四类人的表现,每一类人是否能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女、生、童、商)
分析l—3段,赏析五月青岛的美丽景色。
(l)朗读,女生第l、2段,男生第3段,注意衔接。读时思考写了哪两种景,各用一字概括(花、海)
(2)用最快速度完成:
1、圈出描写花时用得最生动的五个动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结、绣一花儿开放的姿态,“桂竹香们……绣成几团”,一个“绣”字,不仅使人自然联想到花儿如绣品的精细,美轮美免;还表现了花儿的饱满厚密。
顺一——藤萝生长特征
悬------花穗开放姿态
散------香气弥漫的情景
作者从哪五个方面描写花,各用一字概括(类、量、形、香、色)
(3)齐读下列句子,分析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幻灯)
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旁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
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
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修辞表达作用
拟人花儿种类、数量多
比喻花儿洁白的色泽与分布的厚密。
对比突出山上新叶的绿
排比、夸张展现了广阔无垠的绿
着重分析第3段中描写青岛的“绿”。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五月的青岛,到处都是绿色。)
分析两处“春深似海”与“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句中的“绿”字。
春深似海——前一处是引用成语,后一处是直接描写。“春深似海”即“春似海”,原意是指春天像海一样广阔无垠;在“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句中,是指对照叶子的绿,才发现海水同叶子是一样的颜色,应当理解为“海似春”,即海水像春天一般绿,照应了上文“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这一句。
“绿”字在这里形容词作动词,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用法。作用是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五月青岛绿的广阔。
齐读第3段,要求读出壮阔意境。
扩展迁移阅读:
齐读出示(幻灯)的四个选项,读完后选出意境壮阔的一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第一组:(答案:d)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西塞山前白朗飞,桃花流水瓶鱼肥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二组:(答案: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四)分析最后一段的含义:                                        
1、结尾“且让我们自己尽量的欣赏”是否画蛇添足?怎样理解?
且,姑且,暂且,这部分只有一句话,是文章的结句,笔力千钧;是题旨所在,含意深刻。这里有作者的赞叹,赞五月青岛的景色美,人情美,要人们尽情地享受;这里也有作者的悲愤,因为一过五月,这里就将成为“避暑的外国战舰与各处的阔人”的世界,“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于是青岛美丽的山水风景也将失去意义。因此,“五月的青岛”既是作者的一支热情的赞歌,也是一支含蓄的悲歌,一个“且”字既含有作者的安慰,又表达了人们的企望,它浸透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背诵课文第三段。
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扩展阅读课
【课后摘记】:好好利用这篇文章进行语言训练。


一0  乡愁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了解诗歌通过提炼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诗歌的形式美。
掌握枚、峡、瓢、芜、僵、叠、撷、沓等8个字。
(二)能力教学:
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形式入手,初步学会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
学会背诵诗歌。
(三)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诗人在思亲怀乡中所蕴含的爱国激情。
二、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录音,体会节奏美,
分析节奏。
分析意象。
明确意象的的概念。(p108)
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勾勒全诗的要点:
主题    意象    感清    年龄
        邮票——相思——少年
乡愁    船票——爱恋——青年
        坟墓——死别——中年
        海峡——生离——现在
意象      比喻     联想    内蕴
长江水     酒      醉酒    乡愁
海棠红     血      烧痛    乡愁
雪花白     信      等待    乡愁
腊梅香     母亲    芬芳    故乡
4、男生齐读《乡愁》,女生齐读《乡愁四韵》,思考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l)主题:都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怀国之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2)结构:都分四段,相同句式反复出现。
    不同之处:(l)意象:《乡愁》偏于写实,《乡愁四韵》偏于
              象征。呼析见附文第三段)
              (2)韵脚:《乡愁》一韵到底,《乡愁四韵》
              一韵,一节一变。
              (3)意境:《乡愁》悠长缠绵,《乡愁四韵》汹涌激荡。
5、再次齐读两首诗,要求读出海外游子的民族感情和企盼阻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
第二课时
赏析古典诗词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填空
  ①时间:___②地点:___③人物:__
2、《清明》一诗的每句可删去一个字,删去后每句又可改成二句,使全诗变成一首八句的“三言诗”,而内容却与原诗保持一致。试写出这首八旬“三言诗’来。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呜”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a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黄鹤楼进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       孤帆远影碧空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a、                   b、
   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无花只有寒
c、                  d、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远上寒山石径斜二、对诗中词语的理解.不了确的一项是  
a.“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扬州是在东面辞,告辞。
b.“烟花”二字,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花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c.“下扬州”是说明扬州在黄鹤楼(武汉)的下游。
d.“碧空”指浅蓝色的天空。
三、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除点明题意和送别地点外,还有它的言外之  意。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这“黄鹤楼”还包含有关的生活和友情的回忆。
b.“烟花三月下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季节和故人的去处。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为诗歌增添了诗情画意。
c.三、四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即诗  人长久仁立黄鹤楼头,远眺“孤帆”渐渐远去。这两句运用以景寓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d.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这首诗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它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渭城曲》所表现的离别感情是一样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是指___;“辅三秦”,形容长安被险要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很__“五津”,泛指_。即__。“风烟”,形容从长安遥望蜀州但已____的情景,也说明离人即将踏上遥远的征途。表达了诗人的____之情。
二、对下列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事写景,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奔赴地点,用一个“望”字把二者联系起来,既隐含惜别之意,又不乏雄浑开阔的气象,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
b.颔联是劝慰友人的话,我游长安,朋友人蜀,由“离别”引出“宦游”,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襟。
c.颈联是对别后的设想。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情意升华为哲理,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d.尾联再次叮咛友人,不要学儿女之态,表现诗人对儿女情长,挥泪泣别的蔑视,反映了诗人冷酷的性格。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对诗中的“知”、“潜”、“细”、“湿”、“重”这些字对表现诗文意思的作用分析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字把好雨拟人化了,“知”字写出春雨是那样懂事,有心,遂人心愿,在人们渴望它的时候应时而下。
b.“潜”字是悄悄地,暗暗地,不知不觉地,写春雨伴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
c.“细”字是细细的,写出春雨绵绵,无声无息、轻柔的特点。
d.“湿”是指湿漉漉的,指花上有雨水。表明(昨夜)已下了一场悄无声息的春雨。
e.“重”指很沉,沉甸甸的,指花有雨水而显得沉甸甸的,表明(晚晚)下了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二、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春雨知时而降,以“好雨”为诗眼,描绘春雨夜景,赞美声中可见喜悦之情。
b、颔联具体写春雨降落时的形态,以细腻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更深层次描绘“好雨”“潜入夜”“细无声”的特点。喜的是春雨润物之功。
c、颈联写雨中夜色,田野里的小路上空乌云低垂,四周黑沉沉,只有江里的船只上的灯火是明亮的,从视觉角度进行描绘。喜的是雨意之浓。
d、尾联是想像雨后景色,想像出雨后春色满城,花城锦秀的美景。而“晓看”“红湿”“花重”则是实写雨后满城春色。喜的是雨后百花盛开的胜景。
三、请找出《春夜喜雨》中的对偶句。①_②_
第一次月考(4课时)

一一   在法庭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本文的基本情节与矛盾冲突。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填空:
(1)戏剧,包括___、___、___、等,是一种以___为中心的___艺术,它借助___、____、___、____等艺术手段塑造___,揭示_____,反映______。
戏剧的三大特点:__、___、__。
舞台说明是指________________。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以及人物的___、___、__等。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2、人物、场景、情节高度集中,矛盾冲突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不多的场次中反映出来。3、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行动化和口语化。4、由于演出的需要,剧本里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叫“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补充介绍:
由文学的分类引入并介绍“戏剧”这一文学体裁。    文学以独特的形式创造新的世界,揭示出人世间的审美意义。有关文学的分类,我国古代常用二分法(散文和韵文),西方常采用三分法(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而目前通常将文学体裁分为四类: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戏剧艺术可分为舞台艺术与戏剧文学(剧本),戏剧文学具有三个特点:人物、情节、结构高度凝聚,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人物语言个性化,富有意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亨利四世》等历史剧9部,《仲夏夜之梦》等喜剧10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3部;中期称为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均作于这一时期;后期称为  传奇剧时期,创作传奇剧3部和《亨利八世》历史  剧1部。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早期喜剧作品。 
二、听录音,思考:
1、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围绕着什么展开?
2、按照剧情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各用四个字加以概括。
3、思考文后练习一第2.4小题,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  文内容。
4、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围绕着“一磅肉”的故事而展开。
 ②第一部分(开头至“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来,预备,夏洛克坚持按约割肉,安东尼奥面临死亡。第二部分  (“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至结束),鲍西妞机智断案,夏洛克彻  底败诉。
 ③学生概括得当皆可。
④分角色朗读:要求:
    (l)适当的节奏,语音,语调。
    (2)在朗读中,将自己想象成剧中人物,饱含感情地读出人
物的个性。
    (3)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认真听,朗读结束后评价难读得最
好。
三、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在法庭上》全文和课文附录的赏析文章。
2、思考文后练习二的第3小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l.通过朗读,体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与富有意味(潜台词)。
2.分析、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过程
l.由文后练习二第3小题引入。
    语言“精彩优美”是指符合人物性格,课文主要人物的语言都极具个性。速读课文,重点阅读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妞与巴萨尼奥的对话,分别划出你认为最个性化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符合要求的语句甚多,言之成理皆可)
    例:夏洛克:“你们夺去了我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安东尼奥:“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死而无怨的。”
鲍西姬:“它(慈悲)不仅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巴萨尼奥:“我愿意丧失一切,把它们献给这恶魔做牺牲,来救出你的生命。”
3、戏剧语言的特性之一就是富有潜台词,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有言外之意,余音绕梁;更重要的是,“潜”的真正意思,往往只是瞒着剧中的其他人物,而不瞒欣赏者,于是我们便能进人剧情里,去推论联想,在有限的台词中获得无穷的意味。
4、从文中找出富有潜台词的例子,并作分析。
5.分析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
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l)四个人的身份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你最欣赏哪一个?为什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3)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结合自己看法,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身份                      性格特点
    夏洛克一犹太高利贷者      残忍冷酷,爱财如命
    安东尼奥一威尼斯商人      慷慨,守信,甘愿牺牲
    巴萨尼奥一安东尼奥友      舍身救友,爱憎分明
    鲍西亚一巴萨尼奥妻(律师)果断干练,聪敏机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提供课文选段之外的材料,让学生对人物的再评价成为可能。
2.通河讨论.使学比认识到.不能断章取义.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试着各用一个字来评析四个主要人物。
提出疑问:                                                                                                                                 赏析文章第3段中指出了鲍西侧的三个方案.为什么夏洛克全部拒绝?他是高利贷者,“爱财如命”,偿还“三倍的钱”应当很有诱惑力,可他不但不要.反而说“把整个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驾”’仿田河大?   
学生可在注释①中找到关键词——宿怨。宿怨,指旧有的怨恨。在了解怨恨究竟由何而起之后,再体会一下夏洛克的情绪。
3师生分角色朗读鲍西咖(师读)与夏洛克,在朗读中感受说话人的情绪及内心世界.在朗读中体现说话人则请台没门心世齐。  
 4.出个问题,讨论交流。
5、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预习。


一二 写怎样影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影评习作的层递性阅读,了解影评的特点。
2、深入学习课文,初步学会影评写作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由“最喜爱的一本电影”导人。
学生列出自己最喜爱的一本电影,并用一句话简述理由。过渡:影片谁都爱看,那么影评又该怎么写?
2.阅读(是什么让她和我们不一样》一文,出示思考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l)刘胡兰什么地方与我们不一样?
    (2)她有没有与我们一样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3)她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哪里?
    (4)是什么让她和我们不一样?
    (5)本文是怎样来安排结构的?
    (6)从第4段第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面对铡刀,从容就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
普通女孩,渴望亲情
(简要复述习作第3段)
信仰
提出疑问一寻找典型片段一得出结论   (影片外)(影片中)(影片外)
“我哭了”,说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提示学生:这一点很重要。
3、教师分析:
    这篇习作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出发,抓住了刘胡兰从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小姑娘”,成长为与“我们不一样”的“视死如归的女英雄”的原因h仰,来作文章,突出了影片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那么,除了从人物形象着手外,另外还有怎样的写法?写作时又应注意哪些事项?通过学习(怎样写影评)一文,会有明确的答案。
4、阅读(怎样写影评),思考文后练习一的2.3两小题
(影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写影评应注意哪几个要点?写影评一般可从哪些角度起笔?)。
5、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l)影评旨在评价影片的优劣,具体内容包括:揭示思想意义、刻画人物、编织情节以及点出音响、色彩、光影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或指出不成功影片的缺陷,敢于批评和剖析。
(2)三要点:
a,感受——看影片要“投人”,在全神贯注中得到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前文“我哭了”正是完全投人的表现。
b.角度——每一篇影评,只选一个角度,
                “口子要小,挖掘要深”。
c.语言——注意积累,善于运用。
角度:
思想内容b、表现形式c.截取某一场面、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
7、根据所学到的影评知识,阅读〈青春情怀总是诗》,思考文后练习二。
    明确:本文选择的角度很小,通过电影配乐这一特殊视角欣赏,评析了电影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赞美了青春的力和美。写作中,截取了三个主要片段(常平帮陆小扬追回肇事汽车后,两人喝汽水片段;常平带着陆小扬与煤气罐在湖边飞驰片;常平拖煤气瓶上十五层楼片段),点评了三种乐器(钢琴、然萧、大提琴)在不同时刻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8.小结。
第二、三课时
观赏《人鱼的童话》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一三    开阔的胸襟    豪迈的离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感受其中开阔的胸襟与深厚的友情。
2.通过听读评议,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章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1、简介王勃。
2.出示《送极少府之任蜀州)原作。(幻灯①)
(l)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疑难字词解析。
 a.城解——宫门前的望楼叫阅,城闭指长安。
三秦——今陕西一带,古为秦国。项羽灭秦,分其他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c.五津——津,渡口。蜀中长江自浙堰至健为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五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宦游人——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
3、先由学生逐句翻译,再出示译文。(幻灯②)
4、教师提示。
    单纯的翻译和诗歌赏析是不同的,翻译只落实到宇、句层面,而赏析则往往从思想内容、蕴涵感情、表现手法、作品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和整体审美。
5、对照课文,听录音(开阔的胸襟豪迈的离歌)一文,
思考下列问题。
(l)全文可分三段,简要指出每一段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诗歌进行了评析。
(2)第2---6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划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6、听录音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第一段(第1段)——诗歌的感情基调
第二段(2-6段)——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第三段(7—8段)——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2-6段的共同特点是边评边述,评述结合。先介绍诗歌每一联的内容,扫除古典诗歌阅读时的语言障碍,抓住诗句的内涵加以概括的叙述;在评析时,紧扣介绍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背景,剖析其不同于一般离别诗的深刻意蕴,又从诗歌的特性出发,从意象、格律等方面加以评论、赏析。
7、再听录音。
8、布置作业: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通过口头评析诗歌作品,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和听说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l)全体背诵。
    (2)个别抽查。
    2.快速默读课文,为复述作准备。
    3.请学生分段复述。
    要求:
    (l)复述时不再看课本。
    结合自己的理解复述,不要机械背诵。
    以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4)其余的同学认真听,然后评议谁“说”得最好。
    4.根据自己选择的诗歌作品以及所作的预习准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评析。
    5.每个四人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上台评析诗歌作品。
 
语言要得体(2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语言得体属于修辞范畴,涉及面较广。“得体”表现在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句子和词语。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词语如果运用得不正确、不贴切,会直接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学时重点直落实在恰当选用词语上。
    课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分类说明语言要得体,条理分明,可以按照编排顺序,逐一讲授和训练。
二、教学要点提示
1.根据表达者的身份来选用词语,组织句子。
2.根据不同听众和对象选用词语,组织句子。
3.根据场合与文章用途选用口语或书面语体。
4.根据语义轻重与适用范围选择恰当的词语。
5.学会在交际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古诗词赏析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填空
  ①时间:___②地点:___③人物:__
2、《清明》一诗的每句可删去一个字,删去后每句又可改成二句,使全诗变成一首八句的“三言诗”,而内容却与原诗保持一致。试写出这首八旬“三言诗’来。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呜”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a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黄鹤楼进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       孤帆远影碧空尽
a、                   b、
   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无花只有寒
c、                  d、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远上寒山石径斜二、对诗中词语的理解.不了确的一项是  
a.“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扬州是在东面辞,告辞。
b.“烟花”二字,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花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c.“下扬州”是说明扬州在黄鹤楼(武汉)的下游。
d.“碧空”指浅蓝色的天空。
三、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除点明题意和送别地点外,还有它的言外之  意。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这“黄鹤楼”还包含有关的生活和友情的回忆。
b.“烟花三月下扬州”,次句点明送别的季节和故人的去处。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为诗歌增添了诗情画意。
c.三、四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即诗  人长久仁立黄鹤楼头,远眺“孤帆”渐渐远去。这两句运用以景寓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d.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这首诗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它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渭城曲》所表现的离别感情是一样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是指___;“辅三秦”,形容长安被险要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很__“五津”,泛指_。即__。“风烟”,形容从长安遥望蜀州但已____的情景,也说明离人即将踏上遥远的征途。表达了诗人的____之情。
二、对下列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事写景,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奔赴地点,用一个“望”字把二者联系起来,既隐含惜别之意,又不乏雄浑开阔的气象,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
b.颔联是劝慰友人的话,我游长安,朋友人蜀,由“离别”引出“宦游”,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襟。
c.颈联是对别后的设想。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情意升华为哲理,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d.尾联再次叮咛友人,不要学儿女之态,表现诗人对儿女情长,挥泪泣别的蔑视,反映了诗人冷酷的性格。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对诗中的“知”、“潜”、“细”、“湿”、“重”这些字对表现诗文意思的作用分析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字把好雨拟人化了,“知”字写出春雨是那样懂事,有心,遂人心愿,在人们渴望它的时候应时而下。
b.“潜”字是悄悄地,暗暗地,不知不觉地,写春雨伴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
c.“细”字是细细的,写出春雨绵绵,无声无息、轻柔的特点。
d.“湿”是指湿漉漉的,指花上有雨水。表明(昨夜)已下了一场悄无声息的春雨。
e.“重”指很沉,沉甸甸的,指花有雨水而显得沉甸甸的,表明(晚晚)下了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二、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春雨知时而降,以“好雨”为诗眼,描绘春雨夜景,赞美声中可见喜悦之情。
b、颔联具体写春雨降落时的形态,以细腻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更深层次描绘“好雨”“潜入夜”“细无声”的特点。喜的是春雨润物之功。
c、颈联写雨中夜色,田野里的小路上空乌云低垂,四周黑沉沉,只有江里的船只上的灯火是明亮的,从视觉角度进行描绘。喜的是雨意之浓。
d、尾联是想像雨后景色,想像出雨后春色满城,花城锦秀的美景。而“晓看”“红湿”“花重”则是实写雨后满城春色。喜的是雨后百花盛开的胜景。
三、请找出《春夜喜雨》中的对偶句。①_②_

              芜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水心在玉壶。
一、这是一首送别诗。读了此诗可知道这首诗写的是__送别朋友__,送别的时间是___,送别的地点是___,朋友到达的地点是________
二、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句中,“连”字和“入”字写夜雨连夜突然来临,寒意笼罩吴地江天的情景。
b.“平明送客楚山孤”句中的“孤”字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凝聚离情的孤零零的楚山;一是指送朋友远行,仁立在江畔的孤寂的诗人。
c.“一片冰心在玉壶”句,诗人以晶莹透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自喻,既表明自己高洁清白的性格,也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d.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既深厚有余,又优柔舒缓是本诗的独特风格,诗中描绘的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及置于玉壶的冰心,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境的用意融化为一,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本词写的是作者早年欢乐生活,从“__”字表明这一往事难以忘怀,回味无穷。
二、词中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但整个画面却色彩艳丽,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姜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画诗,既描述了画面的景象,又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想象。
b、首句描写岸上静景,突出画面的春意盎然,色彩明丽。
c、前三句所描述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而又意境丰满的早春画面。
d、第四句也是对画面的描述,描写了随春潮而上的河豚。
二、“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请你选定一个角度(例如内容、哲理、写法等)作一赏析。

枫桥夜泊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a、第一句用“月落”、“鸟啼”、“霜满天”三个典型景物描写,点明时令是幽暗、静溢、寒冷的夜晚。
b、第二句中的“江枫”,指江边的枫树,“愁”字说明了作者因江上渔民喧闹而不能入眠的愁苦。
c.三、四句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闹到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
d.这首诗用白描手法,作者用明快的语言,简练的笔画,勾勒出一幅意境美妙的深秋夜景图,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二、这首诗的前两句,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即__、___、___、___、___、___。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情”“碧”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澄江如练的图景;“帆”“日”使人联想到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的映照下更显得鲜明夺目的图景
c.“出”字给动态的事物赋予静态美,可以使人产生出仿佛在行船中突然看到它们的感受
d.“断”、“开”二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流”、“回”二字则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
二、下面对《望天门山》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通过对江水的浩大声势和江流的回旋激荡,侧重写了天门山的雄奇景色
b.第三句中的“出”字用得妙,给静止的青山以动态美,表现出“望”中的幻觉
c、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在描绘天门山秀丽景色的背景
d、全诗语言精炼生动传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把握内容:
读标题
由己推人
知人论世
(二)把握感情
找诗眼
读尾联
二、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掌握修辞方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修辞格本身的作用 + 具体语境义中的作用(联系诗歌内容)
掌握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等
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双关、铺垫、用典、抑扬、联想、想象象征等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520.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