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秋水》]《秋水》教案 9-13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23456789101112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哪钠恼卵卮?br>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123456789101112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123456789101112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23456789101112
    三、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123456789101112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123456789101112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五、板书设计 
秋水 
  
教案点评: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本教案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另外,本教案的讨论问题设置的细致贴近课文文字,值得教师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123456789101112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123456789101112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五、板书设计
秋水
教案点评: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本教案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另外,本教案的讨论问题设置的细致贴近课文文字,值得教师借鉴。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123456789101112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123456789101112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一. 教学内容《秋水》 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庄子及《庄子》2.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 学习方法1. 积累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2. 熟读课文  以致成诵 四. 作者作品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 全文解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始旋:开始,掉转。    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   百:很多“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见:表被动  方:道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七. 重、难点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2. 词类活用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3.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闻道百(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的构成:(1)动词(动宾)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2)介词(介宾)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4. 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5. 附先秦诸子表123456789101112

阶段作品作者基本思想艺术特点春秋之交《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仁为核心中庸、礼德治教化,凝炼简括警策诫人 《墨子》墨子及其弟子兼爱、非攻维护手工业有说服力逻辑性强条理清晰 《老子》李耳本人相素辩证法简括有韵宜于诵读战国中叶《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主张仁政以民为本长于议论,富有气势,感情强烈语带锋芒,鼓动性强 《庄子》庄子及弟子虚无清静顺其自然放荡不羁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战国后期《荀子》荀况本人人定胜天质朴简约,善用比喻,结构谨严 《韩非子》韩非本人兼道儒法选择前期法家思想善用寓言,巧设譬喻,深刻明切,锋利无比严峻峭拔

 1234567891011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189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