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行动类比推理_理念助推行动 戏豆参悟人情——我与学生学习《社戏》一课的点滴体会

教学案例 2015-10-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教学案例】

理念助推行动   戏豆参悟人情

               ——我与学生学习《社戏》一课的点滴体会

                                    哈工大附中      高明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在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兴趣,体验和感悟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人的潜质开发,这是现代教育的人本位的回归。因此,每一位现代教育工作者无不在课堂教学中去探索新理念与学生知行的结合点。为营建生动、活泼、和谐、有效的课堂环境,发展主体的思维能力而不懈耕耘。课例研究就是实现理念与行动的高效整合,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无论从教育者的反思,还是主体的良性发展上都有其深远意义。

笔者认为,课例的研究应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四个环节上: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师生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教师的实践反思——反思后的调整

下面,我仅从教授《社戏》一课为例,来谈一下不尽成熟的作法和体会。

《社戏》选自《呐喊》,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时代久远,篇幅较长,一直以来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篇文章。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再次教授此文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㈠理解小说的主题

㈡体会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㈢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

解题明义——感知整体——质疑导引——交流提高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劳动人民身上善良淳朴、热情友爱的美好品质

二、师生同步的学习过程

鉴于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和《社戏》情节内容的相对久远,我在教学中采用“先入为主”的办法,在解题中首先言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1、导入  、解题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选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来学习选自其小说集《呐喊》的一篇文章——《社戏》。请大家先看这句话:

   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接近。(《集外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师:鲁迅虽然生长在城镇,但外祖母家在农村,因而他从小就同农民有密切的联系,受到农民的启发和教育。《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工人运动的高潮还未到来,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有兴起。这时,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选入课本的《社戏》作了删减,原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写在北京两次看京戏。这两次戏,都没看好,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污浊,而选入课本中在平桥村看到的“社戏”却意趣盎然,永生难忘。与前两次京城看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作品中会看到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热情、友善的美好品质,因此《社戏》是一篇歌颂劳动人民的赞歌。

解说:结合小说的背景的来解题,言明小说的主题。虽然讲解内容较多,但学生有了较清晰明了的认识,先入为主)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我”结识了哪些人?参与了哪些活动?

3、亮点赏析与质疑

(1)文章共40个段落,哪些语段最吸引你(或者打动了你)?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2)文章中写到了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语段以“      (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的形式说话。

(3)请同学就文中的某个细处质疑,并进行交流。

 

(解说:此部分教学在注重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本环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疑从学生中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空前高涨,才是尊重学生的最直接的表现。)

 

三、教学反馈:

(1)在整体感知中,大家能较好地理解文本,比较顺利地解决了“我”在平桥村所处的“优待”地位。能具体地说明“我”参与的钓虾、放牛、看戏、偷豆等活动。

(2)能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深刻地体会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3)在质疑中集中表现在a.写景与看社戏有何关系?b.文章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哪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老师针对学生的质疑采用了有效的导引:

①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一定与人物的心情、情感、故事情节相关。

②“豆好、戏好”是因为看戏、偷豆的特定情境令我难忘。与“和我看戏、偷豆的人”有关,与“我”以后的人生境遇有关,因此表达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初步确立了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了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

②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③最自豪的成功之处是引导了学生的创新学习。

在本文学习结束时,我发现一些学生面露难色,感觉知识含量大,不便于接受、消化。于是我提醒学生,我们能否找到一块巨大的“磁石”将所学知识吸笼过来呢?学生的眼睛放出了熠熠的光彩。我继续引导,这是一篇小说,其必具小说三个“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还将通过刻画人物来反映一定的主题。

社戏

人物

环境

情节

(是谁?什么品质?)

(江南夏初月夜美景)

(看戏前后)

主题

(①对劳动人民的颂歌②对理想人生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不觉眼前一亮,化繁为简。接下来,为巩固学习本课的成果,提高学生的驾驭语言和思想的能力,布置了这样的写作题目写在周记上。

①    我读《社戏》

②    我对《社戏》的解读

③    好一出《社戏》

④《社戏》折射的人情美

下面是学生的作品中的精品展示:

好一出《社戏》

              哈工大附中初二四班    曲天皓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社戏》一课以其文笔流畅和独特的人物形象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单是去说文笔流畅和人物形象,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也同样能做到;而是什么魔力使《社戏》能魅力长存呢?

本文虽以“社戏”为题,但本文的侧重点却没有放在“社戏”上而只是寥寥几笔(相对全文而言)便带过了,这也使一些人认为本文应改名为“平桥村一夜”。其实不然。本文主要是要借平桥村淳朴的民风、诗情画意的水乡风光表现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追求和对自由有趣、天真烂漫的美好童年的回忆。“社戏”只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本文行文流畅,尤其是中间往返途中的两段描写,文学色彩浓厚。古人云,“诗中有画”,而我们的鲁迅先生也做到了“文中有画”---不仅是画,连气味、声音也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了各位读者:当“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时,我们虽身在东北却仿佛置身于充满豆香的丰收的罗汉田中;在作者心情“沉静”而后“自失”的时候,我们的耳边似乎也萦绕了“宛转,悠扬”的横笛声;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远远地向船尾跑去”时,我们又感受到“潮平两岸阔”,泛舟游弋的无比惬意……把读者引入梦境般的意境,让人的思绪随着作者自由地在美丽的平桥村翱翔。

作者在平桥村不是孤独的,自然有诸如双喜、桂生这样的小伙伴相伴。当然也不乏六一公公这样和蔼可亲的老人。说到这就得提一提鲁迅先生在文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鲁迅先生在行文时不只是去写那些像豆子啦,树木啦这类动也不动的东西,对人的描写也是精妙至极。双喜一次次“看出底细”,为“我”解围时,一个机灵、善解人意的双喜便跃然纸上;六一公公“将大拇指一翘”,把“我”大夸特夸一通时,那个眉开眼笑质朴憨厚的老六一便真在眼前了。当然,勤快的桂生,无私的阿发,这一个个小伙伴都被写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细细去说起来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呢。

美丽、民风淳朴的平桥村,顽皮机灵的小伙伴,难忘的社戏,美味的罗汉豆,在鲁迅先生生花的妙笔下得以与我们见面,让我们感受到“社戏”的独特魅力。试问文坛奇葩?这边《社戏》独好!

 

教师评语:天皓同学的点评是精当的。能紧扣住“好”字,在景色和民风上作文章。对写景的分析,小作者用了一句“古语云,‘诗中有画’ 而我们的鲁迅先生也做到了‘文中有画’---不仅是画,连气味、声音也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了各位读者。 ”并示例说明。在分析平桥村的人物时,用了一个过渡句“作者在平桥村不是孤独的,自然有诸如双喜、桂生这样的小伙伴相伴”,结尾总结。语言流畅,思维机敏,好!

我读《社戏》

      哈工大附中初二四班    柳辰

在晋代陶渊明笔下曾有一个桃花源,那里风景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牵动一代人的心,成为一代人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境。

而一千多年后,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笔下又诞生了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风景秀美迷人;这里的人们友善热情。这就是《社戏》中的平桥村,作者的一片“乐土”。

一个月夜,月亮从云彩中稍探出头来,散发出皎洁的光芒。一条大船像鱼一样在浪花里飞快地蹿。两岸的豆田里散出清新的淡香,扑面而来。耳边响起的是悠扬的横笛,仿佛天簌一般,将人的心一起带动起来,几个农家小朋友有说有笑,在船上前进……

这就是鲁迅笔下平桥村的月色。俨然是一幅美妙的山水写意画。作者从多个方面生动传神写出了江南水乡朦胧的月夜美,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读来如临其境。而如此美好的江南水乡之景,也正是作者所向往与追求的境界。

同桃花源一样,平桥村的农民形象也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由于长时间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人性的没落和扭曲,鲁迅便有意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明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在这群农民中,有善解人意的双喜,热情勤快的桂生,有淳朴宽厚的六一公公,有无私好客的阿发……而这些美好的品格正是在城市人身上所缺少的品性。

不妨设想一下,这件事若发生在城里人的身上,会怎么样?阿发决不会说偷自家的豆,而会极力阻挠;桂生也不会去帮助买豆浆,舀水;双喜面对六一公公的责备会矢口否认;六一公公也不会再给“我”送豆。而正是这些农民,是最重要的平桥村的一部分,他们淳朴善良的性格,成为作者最难忘的一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平桥村这片“乐土”就象征着一个理想的境界,牵坠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教师评语:柳辰同学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把《社戏》与《桃花源记》在写作内容(景与人)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进行了分析。也通过假想城镇芸芸百态赞颂了乡下渔民的淳朴、热情、善良、无私。柳辰同学学习后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与体会,很好。

 

2、不足之处

(1)对文章的主题先入为主,限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缺少了一个探究的过程,也就无法出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

(2)未能有意识、有目的的让学生感悟到主题(或中心)的突出必须依赖于细腻的具体情境。具体情境是文章主题得以实现的有力载体,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再教此课的调整意见:

(1)在难点解析(即“质疑导引”)时,适时插进对作品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赞颂劳动人民,有个幡然的顿悟。

(2)文中哪几个具体的情境最能突出平桥村淳朴、善良、热情、友爱品质?让学生充分反思—在自己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是否有具体情境的设置。

 

 

    《社戏》一文的教学,成功与不足兼而有之,给我最大的反思是在课堂教学中怎么运用最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我们的学生养成以思考为先导,以文本为载体,去解读作者的思想;让文章传达出更多的信息点,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更加绚美,这将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今生不懈的追求。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aoxueanli/3476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