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作文教学案例研究]体验式作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2015-10-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教学案例】

 

问题提出:

曾经有一年,上海的不少高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时之间,增加了不少的“孤儿”。一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进而获得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父母。

对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多贫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浅,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多见,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等等。而且有些事例可能就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过了,一直写到现在。甚至更令人怀疑的是,这些事例的描写,也许是家长小时候教给学生的。

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这里不想对“造成学生体验缺失的原因”作过多的分析,只想对“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作一过有益的探讨。

 

理论依据: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从词源来看,据伽达默尔研究,“体验”一词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术语化的。体验,在德文中为“erleben”,有“亲历”、“亲见”之意。“erleben”是由“leben”和一个前缀“er-”构成,而其中的“leben”有生活、生命、生存之意。所以“erleben”(体验)就带有两层重要的涵义:(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我把三四年以来我所坚持的“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在这里作一个小结。

 

实施策略:

学生的作文常常有一种很“高”的思想意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较“低”的下笔水平。这种“眼高手低”的作文现实,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  观察生活,体验他人之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对生活的观察,就要以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但并不所有的事件

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体验生活。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围绕“板车”和“板车人”,进行观察。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于“板车”没有过多的在意,甚至没有“板车”的概念。于是我们让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做有意的观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学生1:黝黑的肩膀上,挂着一条的带子。我原以为那是车夫又脏又破的汗巾,然而不是,那是一条隆起的筋肉,像是对紧勒着的车绳的天然反抗。也许这是对命运的反抗……

学生2:黑色的煤球,黑色的汗巾,黑色的皮肤,但板车轮胎的钢条却锃亮可鉴。他喜爱他的生活工具,他喜爱他的生活……

学生3:拉板车的已不是那男子了,板车上也不是那碳黑的煤球了;板车上坐着的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而拉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她父亲拉着的煤球是生活,她母亲拉着的也许就是希望……

等等,所有这些感受不仅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用处,而且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价值观的

定型有积极的影响。

2、  亲身经历,体验心理之体验。

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没有感受,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

呢?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刚开始时,学生哄堂一笑,“三点一线,单调乏味,有何可体验的”?但是经过一周时间的体验,并每天做好记录。结果真是“乐事多多”。

又如,与陌生异性学生交流的心理活动描写。让班级的所有学生找一个本校的异性同学进行对话、交流,谈话之后,并要求当事者记录下谈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以便检查核实)。结果学生都有东西可写,并写出了自己的激动、紧张等心理。

再如,母亲节的时候,要求每一位学生给自己的母亲买一束花或一个小礼物,说一句祝福的话,想一件感人的事。然后在第二个星期的作文课上,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感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一改以往的“无处感恩”。

学生1: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做了不少的事,事后我给母亲写一张清单:洗碗一次5元,烧饭一次5元,拖地一次8元,陪弟弟学习半天15元,加上其他的,零零碎碎,共48元,明天在你去上班之前,留下48元。……第二天,在我的床头,我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给你洗衣服免费,给你烧饭做菜免费,给你整理房间免费,给你上学接送免费,加上其他的,林林总总,全都免费。看了这些之后,我木然,我的视线顺着眼泪朝下看,眼泪滴在了一个五十元的钱上,我不禁哽咽,继而号啕大哭……

学生2:我家有三个姐弟读书,我是老大,父亲是一个工人,母亲靠卖水果来增加家庭的收入,但家里的经济依然紧张。但母亲还是坚持让我们读书。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个孝顺的孩子,平时也不会乱花钱。因此,这个母亲节还是一样,我虽然想给母亲买点什么,但我一想到这些钱是母亲的辛苦劳动所得,我还是忍住了,不买。……母亲节的那一个晚上,我家里响了三次电话,这三次电话是由我、弟弟、妹妹的三个班主任打来的,他们(她们)都如实地向我们的母亲汇报了我们在学校里的良好的学习情况。这让母亲感动不已,也许这正是母亲所需要的。……

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更能让学生做好人。在这些体验中,体验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体生命的一部分。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  营造气氛,体验虚拟之体验。

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体验不能

持续。虚拟体验可以弥补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虚拟体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比如,我们在教学话题作文“在选择与失去之间”,是这样营造氛围的:

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最离不开的五样东西。经过选择,每个学学生罗列出五项。综合起来,有以下一些:心爱的玩具、渊博的知识、美好的生活、亲密的朋友、荣誉奖励、兴趣爱好、父亲母亲,等等。并让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充溢着热闹、欢乐的气氛。

然后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和我的解说话语:“人生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东西也会有逝去的一天。当这些东西一旦逝去,就成为永诀。如果是你,你一定得失去你最喜欢的、最不愿失去的五样东西里面一样,你会让哪一样先失去呢?失去之后你又会怎样呢?”

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沉默、思考;然后再告诉学生,必须得失去第二样东西,再让学生沉思;再告诉学生,必须失去第三样东西,也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沉思。

在学生沉思时,不经意地改变背景音乐――《二泉映月》。我适时地说:“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我们不想失去的。当这三样我们所珍贵的东西失去时,我又是怎样的失落与痛苦。失去的已经失去了,让我们珍惜留下的两样东西吧。……然而,此时我们必须得再失去一样东西时,你又会让它失去什么呢?你能把你所想的写下来吗?”

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下痛苦地选择,痛苦的沉思……“我们不能再失去什么了,我们留下我们最珍贵的――父亲母亲。谁愿意再让他们失去呢?然而命运是多么的残酷与可怜,当这种命运真正来临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在失去之前,写下我们最想说的话语……”(我适时的发言)

此时,我听到了学生的啜泣声,看到了学生泪光点点。然而他们却在继续写着……这写下来的文字,字字含泪。这不仅是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心灵境界的提升。

人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无米下锅”,就是无材料可写,也就是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写作的材料和作文的灵感。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aoxueanli/3475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