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一个新字中的论证方法】《贵在一个“新”字》教学设计(北师必修1)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贵在一个“新”字

      [学习目标]

      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设想]

      1.从筛选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借助问题讨论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3.使用2课时(含“积累与应用”“学习与评价”1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内容]

      1.学习《贵在一个“新”字》,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准确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掌握一些论证

      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作者与背景

      王梓坤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对成才理论有很深的研究。本文选自他的《莺啼梦晓——科学方法与成才之路》。

      本文用的是谈话风格,由导语和四个部分组成。文章开头说“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这句话意味深长。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那种顶礼膜拜,人云亦云,惟命是从,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酿成的社会惨祸一再发生,教训太深刻了。这也是作者想写这篇文章的动因之一。

      二、浏览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这样的能力很重要,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创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重视积累,批判与怀疑精神,注重方法,勇于实践。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哪几层来论证的?

      讨论,明确:文章就这四个方面逐一分析。第一部分以笛卡尔为例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三个部分分别谈独立思考者的三个特点。

      第一部分就笛卡尔的成功谈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笛卡尔为什么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于他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疑问无处不在,他对自己的现状也有批判意识,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他青年时代学习成绩优秀,可是他反而犹豫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而他之所以能发出这些疑问,和他的大量阅读、积累知识是有关系的。经过一度彷徨,他“大彻大悟”,得出了最有价值的发现,这就是“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笛卡尔的“四条思维原则”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乃至对一切学习者都能有启迪。12345

      第二部分谈读书积累的重要作用。王充博览群书,贯通百家,爱因斯坦对许多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鲁迅主张跨学科读书。这些成功者的经历和主张,都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善于独立思考需要厚实的思想基础,没有积累就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书读得越多,了解的问题就多,成功的机率就大。

      第三部分谈“善问”,谈质疑。这一部分主要谈思考的方法,写得有针对性。作者痛感于社会上政治骗子和伪科学能不费气力地迷惑大批群众,提出遇事要有科学态度,要具备怀疑批判精神。引用陈献章和郑板桥的话,指出读书要学会发问。作者提供了读书思考的具体方法,这是成功者的经验。

      第四部分强调实践,提出要注意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创新是否能取得成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标准。作者指出,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光靠刻苦钻研,还不足以成事,还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个好的思想方法能够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独立思考不是孤立的苦想,还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对象学习。不但要向群众学,向书本学,还要向大自然或社会请教,这就需要实践精神。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

      三、组织探讨,启发学生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需要哪些条件?

      2.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贵在一个‘新’字”,而文章却并没有具体地谈“创新”?

      3.他的论述对社会科学研究有用吗?能否找出一些实例?

      4.为什么作者把独立思考的素质看得如此重要?

      5.他介绍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学生探讨有可能发现以下基本结论:

      1.落后的学习方法是因为有落后的教育观念。文章作者从正面阐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从反面观察出“学而不思”的弊端。

      2.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素质,作者提出四个基本条件:要有怀疑精神,要重视积累,注重方法,勇于实践。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3.文章指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具体表现为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写出新作品等等。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发现,也就不可能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必须独立思考。作者不需要把笔墨花在论证“创新”如何重要上,因为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了。

      4.文章主要就自然科学研究谈独立思考,实际上独立思考精神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更为重要。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发现本属自然科学领域,但是都引起过宗教政治势力的镇压和攻击。中国古代稍稍有独立思考意识的读书人,都会被视为异端。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有《问孔》、《刺孟》篇,不得读书人的喜欢,晋代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贽因不赞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下狱。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后来没有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从康梁的变法到五四运动,从“百家争鸣”到“两个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那样艰难,就在于具备独立思考素质的知识分子过少。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才逐步倡导了独立思考。12345

      5.独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观存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要发展,走改革开放之路,思想解放是关键。中国教育落后,主要在于灌输替代了独立思考。

      6.无论在具体的学习还是研究,“不思想”终将一事无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识”,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获得教养,获得智慧。

      小结:本文把“独立思考”作为话题是有针对性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必备条件。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得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仓库型的学生(或学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易于上当受骗。作者对“独立思考”的认识由“创新”而起,内容丰富,也比较全面。作者虽然是自然科学家,但是他的思考对一切学习者都有指导意义。文章揭示了获取教养的规律性的东西。如,在思考中质疑,“我思故我在”,但是又不可怀疑一切;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创新;深刻的见解来自周密的思考;在实践中刻苦钻研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就没有了思考的过程,也就不可能培养思考的基本素质。

      有博学的意识,强调积累,有所发现,是人类从读书求知摸索出来的基本规律。本专题有许多学习内容可以互相印证,如本文认为要多读书,而且可以读得杂一些,《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本文认为善问是一种素养,《师说》主张从师学习,等等。

      本文谈独立思考问题,举重若轻,用最简明的论述方法,列举大量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引用权威论述对观点作进一步阐述。作为普及读物,旁征博引能增强文章的效果,但是如果只举事例没有必要的分析,不能提炼其思想内涵来证明观点,例子就只是个没作用的例子,而不是“例证”。作者是一位数学家,从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熟悉程度看,正说明了他积累丰厚并善于思考,因此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四、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进一步讨论。

      1.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本文围绕独立思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分析这些问题的?为什么作者把独立思考的素质看得如此重要?作者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这种能力需要哪些条件?他介绍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讨论明确:本文首先提出了创新需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必须要有质疑能力,以笛卡尔为例,介绍了笛卡尔的思考方法。接着就独立思考的三个要素——重视积累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引用了许多实例和前人的论述,展开分析。作者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展开分析,实则阐述了独立思考的基本规律。

      文章两次提到“受骗上当”不是偶然的,但是提倡独立思考的目的不仅仅是防止“受骗上当”,而是为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创新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质疑,就不会有发现,也就很难有创新;同样,盲从轻信一定会导致落后和失败。所以必须要独立思考。12345

      作者阐述的“三个特点”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三个条件。

      他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在思考层面上。在我们的学习中,通过独立思考培养辨析能力,学会质疑思考,学会选择、批判,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文章中有许多事例和分析,论述明白晓畅,平易可亲。请想一想,如果只举事例不作分析,说理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本文列举事例并作适当分析,以支持自己观点;如果只罗列事例而不作分析,只说事实不讲道理,论说就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就不能形成论证。

      五、课后讨论:

      随着探讨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中国文化教育的大背景。结合这个大背景,本专题的探讨可能会有深度和广度。如,中国古代注意到“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究竟有没有“不唯上,不唯尊,只唯实”的独立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提倡独立思考?为什么中国社会近五百年在人文科学方面没有对人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为什么没出现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有没有关系?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存在什么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中,文科理科所占比例为什么和发达国家相反?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探讨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学生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  二  课  时

      [学习内容]

      1.完成本专题“积累与应用”1-2,检查背诵。

      2.单元小结。完成《学习与评价》本单元练习。

      [学习步骤]

      一、检查背诵(“积累与应用”1)。

      1.学生之间相互背诵、检查。

      2.默写并翻译部分句子。

      二、学生互查并补充词语积累本。

      三、结合“写作实践”题的讨论,小结本专题的学习。

      “写作实践”参考提示

      1.提示:在写作之前,可以彼此交谈读书的故事,互相启发,如:你喜爱在什么情况下读书?你在什么时间读书效率最高?你读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你在寻找选择书籍时有没有曲折有趣的经历?你通过读书结识了哪些朋友?……

      2.学习本专题,在学习观念上可能会有转变。传统的“刻苦学习”、“勤学苦练”、“苦读”和“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有意无意间,都把读书当作了苦事。本题意在启发学生注意表面的“苦”和“快乐”“幸福”的实质,透过表象去探求更有价值的内涵,认识到读书也是一种快乐,是精神的享受;读书需要下功夫,但是下功夫未必是一种苦。本题除了可以从愉快地学习角度切入,也可以从“智慧的学习”角度切入。12345

      3.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取字号是为了表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号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中国人的字号一般要名字有关,考虑到一些同学的名字可能缺乏内涵,因此作文时可以重新做出选择,在选择时可以考虑与名字相关,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叙述选择过程,要注意文章的起伏,不要“一步到位”。可以参看《向青春举杯》中《我的五样》的写法,

      1.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958.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