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赤壁赋》_《赤壁赋》必修一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小纪中学 刘立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有效利用投影增加课堂授课容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一起走近苏东坡。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壬戌(rén xū) 桂(zhào) 余音袅袅(niǎo) 幽(hè)             妇(lí) 然(qiǎo) 山川相(liáo) 旗(jīng)             酒(shī) 横(shuò) 舳舻千里(zhú lú) 舟(piān)             樽(páo) 无尽(zàng) 狼123456(jí) 枕(jiè)

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

      1、通假字:

   ⑴ 举酒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⑵ 虚御风:“冯”通“凭”,乘。

  2、古今异义词:

   ⑴ 七月既: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常用希望义。

   ⑵ 纵一苇之所:古义往、到。

            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⑶ 冯御风:古义太空。

          今义常用空虚义。

   ⑷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

  3、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望: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

    之: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123456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

  4、词类活用

   ⑴ 西望夏口,望武昌 (名作状)

   ⑵ 鱼虾而麋鹿 (意动用法)

   ⑶ 襟危坐 (使动用法)

   ⑷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⑸ 方其荆州 (使动用法)

   ⑹ 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动)

 


四、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月下泛舟   乐

       吊古伤今   悲

       阐述哲理   喜

    总结: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五、解读课文,分析苏轼的人生观
123456
  1、讨论一:主客对话中的悲喜原因是什么?

    明确:乐的原因:月夜秋江,具有诗情画意。

       悲的原因:英雄已逝,人生短暂,理想飘渺。

       喜的原因:变与不变。

  2、讨论二:请同学们就苏东坡面对不幸遭遇所表现人生风范或气度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助读材料一:

    全面了解文艺全才──苏轼,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品有《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等;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作品有《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等;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之一;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有人称苏轼为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助读材料二: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是怎么来到黄州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背景介绍: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123456

    助读材料三:

    参考看法:

    看法一:苏子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看法二:此时“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一方面他将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的背后,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著和追求。”

    看法三:苏子在《赤壁赋》中“凭藉深刻的哲理反思试图达到自我释怀的目的,以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寻求快乐人生的支点。

  3、讨论三:你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呢?

    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

    屈 原   太伤悲

    柳宗元   太忧郁

    白居易   太伤感

    柳 永   太缠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毛泽东

    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

    人活着要有长度、厚度、宽度和深度。长度是人的寿命,谁也无法决定长短;厚度是人的为人,要敦厚老实;宽度是人的肚量,要有广阔的胸怀;深度是人的能量,即社会活动能量和精神的能量。──何庆魁

    小结:用周国平的话“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六、课文总结

  前后《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123456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课文拓展

  1、阅读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

  2、关于苏轼评价:

   ⑴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⑵ 学者林语堂评价苏轼:“一个不可救药得乐天派,一个伟大得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得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日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于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只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是最能表现他的特质。”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718.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