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及答案|《劝学》学案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内容分析】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     )槁(     )暴 (      )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知(   )明而行无过  须臾(   )(    ) 跂(    )彰(    )舆(    )马   生(     )非异  跬(    )步  骐骥(   )(    )  驽马(   )  锲(   )而不舍  朽木不折(   )  镂 (   ) 螯(   )蛇鳝(   )

2、 解释词义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             )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12345
君子生(             )非异也。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效果

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与节奏

三、文本品读

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
第一段:中心论点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

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

排比句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3、思考交流

《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4、积累梳理
(1) 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 词类活用
① 假舆马者,非利(         )足也
②非能水(           )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④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
⑤用心一(     )也
(3)特殊句式

 ①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四、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学法指导】

一、利用注释疏通文意
二、常用的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1.提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而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考生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答案。这种方法,就叫“提取法”。这是归纳技巧中比较难且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2.合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也的确说了不止一个意思,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抽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合取法”。示例略,下同。

3.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回答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加辨别,把所有内容都概括进去,也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舍取法”。

4.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摘取法”。

5.复取法。这是相对于前面几种方法而言的。所谓“复取法”,是指在归纳过程中要运用到多种方法,或归纳时要借助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级一级地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注意点

概括中心意思,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即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材料。这种把握根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2345

1.研究标题与首尾段。

2.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并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拓展延伸】

终身学习

定义 1994年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所采纳的定义是:“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

终身学习的要义分析   相比终身教育,有关终身学习的定义表述都要来得简短一些。但是综合透析这些表述,人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丰富的内涵,其要义如下。

1.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在终身学习视野里,学习活动开始超越教育范畴,即它不仅涉及教育范畴,还更涉及生存范畴。进一步说,终身学习正在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正在成为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终身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存在,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概念”的提出正是这一变化的必然。

2.终身学习是一种主体转移——以往,学习者常被看成务必得到“塑造”的“客体”,而“教师”则被视为对其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但是,当责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在人的成长与社会剧变中备受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愈显其价值的时候,教与学的矛盾之间,后者开始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学终究比教重要,学习者又终究比教育者重要”。因此,在终身学习的旗帜下,学习者“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

3.终身学习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既然从“对象”变为“主体”,那么教与学的基点就必然定位在学习者的意愿与需求方面,也必然要求尊重每个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特点。诚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终身学习是“基于每个个人自发的意愿而进行的活动”,是“自己根据需要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展开的”,而社会的责任则在于对他们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应答”,形成“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4.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人没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片刻停顿;在一生发展的过程中,人更没有理由拒绝履行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为此,大凡终身学习倡导者都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的”。

5.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学习不仅是一个需要持续一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全面学习的过程。理由就是社会变化投向人们的发展课题是多样的,个人成长投向个体的发展任务是多元的。世界终身学习会议的“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以及“开发和运用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都是这一要义的具体诠释。

6.终身学习无所不在——终身学习发生在人类生活的所有空间,诚如上述流行定义所说的那样,学习场所决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大凡可被个人或集团“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包括在内”。

7.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而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本身,使每个人在身临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新的挑战、任务、情况和环境——的时候,都能满怀信心、愉快而自如地去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造知识。12345

 

                                    与语文同行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与语文同行,我们便开始了上下求索。诗无达诂,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的神秘,她的魅力,她的圣洁,更激发了我们“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于是,我们这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簇拥而至,无论是鲜花盛开、蝶飞凤舞,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们一样沉勇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每天都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之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今天,你可能心鹜于秀美的庐山,体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韵;明天,你可能停留在维纳斯雕像前,思考她的断臂给人类带来的美的遐想。 
    与语文同行,我们的生活便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与古今文明同在,我们与中外风流同在,我们与真理哲思同在。古道西风、小桥流水是语文;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是语文;婉约缠绵、犹抱批评是语文;关东大汉、豪迈洒脱是语文;千里莺啼、万种风情是语文……于是,我们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与语文同行,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体验。语文是母语,是孕育学科的学科,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学科中的美丽仙子。同时,在大江东去的波涛中,在怒发冲冠的凭栏处,在金戈铁马的遥想中,他又是学科中的伟丈夫。语文是鲜活的,这鲜活的生命中蕴涵着我们永恒的追求、探索和希冀。 
    语文是个性,语文是风骨,语文是真诚,语文是善良,语文是美好。与语文同行,我们展示个性,我们突显风骨,我们拥抱真善美。 
     我们钟爱语文,我们与语文同行。

典型素材
(1)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论语》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学习累了,对孔子说:“希望老师允许我休息一会。”而孔子却对子贡说:“生无所息。”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学不可以已。”而今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出现,每个人都需要长期学习,终身学习。
(3)在学习方面,我们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还需要善问善疑。但是古人说:“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人勿使,使人勿疑。”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说明,有时不能“疑”,有时又必须“疑”。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12345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711.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