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作者】《包身工》必修一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 谢文初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 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1234567

  1、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 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⑵ 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⑶ 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⑷ 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①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②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③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

   ⑸ 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①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②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③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④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⑹ 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⑺ 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1234567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

     (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2、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⑵ 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⑶ 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 “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⑷ 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234567

  3、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 分析26段,并回答:

    ① 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② 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③ 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④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⑵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

     (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⑶ 提问:主要写什么?

     (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⑷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 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段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1234567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1234567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1、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2、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 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  
第 1、清晨四点一刻     2、追述包身工的来历,揭示包
一 包身工被迫起身的情状   身工制度的形成(说明)
│……………………………芦柴棒……………

第 3、四点半,包身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揭示包
二 吃粥的凄惨景象      身工制度发展(议论描写说明)
↓……………………………芦柴棒………………
第 5、五点钟,包身     6、揭示包身工制
三 工被赶进厂的情(至六点钟) 度的膨大(说明)    
│ 
│←…………………………小福子…………………………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1234567
    (面)     (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四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616.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