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两课时】《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具体的家园和精神家园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评点,加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交流,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研读,以评点促进交流,深入理解课文,深刻体会作者“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问答法、评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故乡: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他就是刘亮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随他寻找一番《今生今世的证据》。
2:作者介绍
①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② 自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长篇小说《虚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同学们应该都预习过课文,那么读了这么一篇文章,你们有怎么样的初步感受?
注1:难懂、哲理化强
注2:《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所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显得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本文则越过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如何,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2) 本文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关键词“证据”在文中指什么?
提示:文章第二段和第六段末尾关键句
注:①第二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具体指草、土墙、房子、破墙圈、铁钉等(物质层面,学生找并归纳特点)
②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它们在这很明显指代的是物质层面的证据,那么内心生存指的是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③物化的证据证明不了一个人的内心生存,所以它更多地就是靠物转化为记忆,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精神生活。
(3) 采取首尾速读法,寻找每一段的关键句
注1:本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段都贯穿着知道或不知道的字眼或意味(下面请同学们采取首尾速读法,寻找每一段的关键句)
      注2:首尾速读法—一般来讲,文章段落中心在开头或结尾
      注3:中心句子(提示圈划,生齐读第三段,最后一段)
       第一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不知道)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123
第二段: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
第三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第四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一天)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第五段:(我不知道)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不知道)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第七段: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我便清楚(知道)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第八段:但我却不知道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第九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4) 文章最后一段的“家园”如何理解?
注:双重含义—具体家园,精神家园
4:评点交流
注1:学生先朗读评点的句子或段落后评点;提示学生认真听并记录他人精彩的评点
注2:评点:感受—心得—理解—评价—质疑—创造
参考关键句评点:
(1)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珍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
明确:随便一词表现出了作者因为年少无知,对证据采取轻慢之举,表示出不懂珍惜的随意性,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而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东西,所以人生常常会有遗憾。文章开篇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不珍惜突出了下文寻找证据之苦。
(2)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明确: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恼与伤感。因为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故乡的旧物,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明确: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4)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明确:人是喜欢怀旧的,人们往往会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些就隐含在“曾经的生活”当中的。如果曾经的生活不能证明,人就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人才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5) 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明确:个人内心的生存即精神世界同样需要证明,留存的过去的事物可以证实以往的生活,但是仅有这些客观的事物,一个人的精神经历和情感依然没有见证,那么就会产生虚空感和漂泊感,就会“精神流浪”。而要见证内心的生存,就要靠精神层面的证据,比如脑中的记忆和情感。
(6)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明确:这一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这句话设想了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高度。123
注:(问)“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文中这种表述妥帖吗?为什么?
明确:虚无之途指没有生命证据的路途,踏踏实实强调迈上虚无之途的必然性。
因为家园废失了,自己所有的生命证据都不见了,没有谁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自己了,自己回家的脚步踏上的只能是无法证明的路途。当烙上一个人生命印记的故乡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根的浮萍,没有了精神寄托和归宿之地,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作者这样的表述,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现代人精神上的一种普遍病症—精神流浪,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5:拓展阅读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6: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个人出生、成长、劳作的地方,那存有我们生活气息的物化证据,更有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有人说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挥不去的思念叫家乡,就极恰当地阐明了故乡之于一个人的意义。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每位同学都能好好珍惜生命中的或重或轻的证据,远离虚无的精神流浪。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599.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