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声声慢原文|高一语文声声慢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课题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⒉了解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过程与方法 ⒈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⒉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⒊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⒉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
重点 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教学
难点 ⒈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⒉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声声慢》是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作者和本单元选取的柳永同属婉约派,本单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的作品,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风格。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其语言也独具特色,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活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风韵天然,特别是叠词的连用,更是千古创格。因此,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文本研习,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应该能够逐渐走近李清照,并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教法设计 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不可取。能有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可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②“情境法”教学。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③比较法。通过与相关的诗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④“评点法”。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把阅读所得所感所疑都评点在书眉页侧,“在只言片语中立论”。教师充分参与学生评点过程,既作为读者教者,又作为学生评点过程的欣赏者鼓励者。作为读者,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作为教者,时时指导、点拨学生,把学生都放在心里;作为欣赏者与鼓励者,要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研读评点过程,学生是一篇作品的真正的再创造者,解读评点也必然是多元的多角度的,不应轻率地为评点设“界”,参与、体验评点的过程重于所获得的结论。123456789101112
 学法指导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②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之路,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历代以来,能著芳菲于时代的女文人不多,而能流芳百世的更是屈指可数。其中也有过一些出色的女子,如朱淑真,薜涛等人,但却逃不出世俗的樊篱,最终作了文学的素材,在别人的目光中挣扎痛苦,丝毫没有文学主人的味道。然而,历史总会有例外,它偶尔也会眷顾一些超凡的女子,让她们尽了情怀,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亲睐的女子。她不仅做了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且做了诗词的主人。她的美丽沧桑,她的忧时伤世,无一不具有动人的魅力,在文学及人学方面成为精彩的篇章。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诵读•感悟
㈠回顾背景•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婉约派代表词人。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
《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李清照之后,也再没有第二个女诗人到达她的高度。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曾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 123456789101112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正宗第一:明徐士俊说:“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
⊙婉约宗主:沈谦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博家之祖: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有《打马图经》等作品。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婉约派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

⊙三瘦——李词中三处写瘦的句子被人称绝而得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赵明诚)
 ㈡诵读悟情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声声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自己当成作者,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基本前提。
⒈音读。听诗是种高雅活动,它能让人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⒉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⒊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三、研读文本
师: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㈠怎样入愁
师: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再齐读此词,思考: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⒈生齐读,正音。
⒉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试一试好吗?
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该怎么读?
明确:这时的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已罄其所有,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像她写《金石录后序》那样,唯一占据她身心的,就是对往昔的回忆,而往事如丝如烟,又如消逝了的残梦,只能在记忆的角落里苦心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流亡前的太平生活,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123456789101112
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
明确:指感觉外在环境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注意语调、节奏,还有,音乐的烘托。力求形成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这些需要感性的表现。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指内心感受。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先感于外;后感于心,进入了愁境。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提问:此句在全文作用?
明确:奠定愁的基调,营造凄惨氛围。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张目四望,企图找到点慰藉;但四周只有清冷的空气,何曾有一个人在;心中不觉悲怆万分。

师: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师: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叠词。不好,少了音韵美。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这是一种凄凉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成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内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㈡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⒈师范读

⒉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明确: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

⒊探究性学习:
这些意象与天有关,如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与地相关,如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更与人——作者息息相关。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从这些意象中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 
⊙后十字,风皆从齿间出,形成凄冷之状,犹如冷风吹窗而进,令人遍体生寒。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123456789101112

⊙要求:基于文本;自由选择学习伙伴;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⒋意象探究:
⑴酒——三杯两盏淡酒
①为什么喝酒?
明确:借酒浇愁。
②为什么酒会是“淡酒”?(提示:可结合“三杯两盏”分析)
明确:“三杯两盏”喝酒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这酒袪不走风寒,是酒劲不够?还是冷在心底?郁结在李清照的心头愁闷可怎么疏解呢?

师: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
师: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斗酒诗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即是其中名句

③我们还“喝”过哪些酒?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⑵秋风
师: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师:“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这种风的诗句?

秋风秋雨愁煞人。清代•陶澹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秋风几分萧瑟感,凄凉一片随之来,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所以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如 “秋风吹不尽,总 

⊙淡酒:古有卯时饮酒的习惯,以袪风寒,称扶头酒。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是玉关情”“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等等。其他的如:“古道西风瘦马”,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李煜无限伤感。123456789101112

得出结论:“风”情万种——离愁、忧怨、伤感的“愁种子”渲染愁情。

⑶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为什么看到过雁会“正伤心”?为何说雁是旧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尚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旧日传情信使,而今与丈夫生死相隔,物是人非。

②诗人一般借“雁”抒发怎样感情?
借雁抒离思。每年秋季雁便南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到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引起他们的羁旅伤感来。唐朝诗人赵嘏在《长安秋望》中写道:“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数点”和“长笛一声”里,雁于人都在塞边踯躅。更有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杜甫的送别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亦唱道:“碧云天,黄草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点是离人泪”,,则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借雁叹孤寂。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所以,孤雁成了离别和思乡的代称。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更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楚江空晚”,起首便诉空旷质感,“楚江”与“空晚”更显寂寥。雁于此等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怅”这一字,刻画入微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之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孤雁内心之情感,恍然之一怅,凄凉心境,让人不禁扼腕一叹。至此,更想起蒋捷的《虞美人》好一个“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少年的风流,壮年的颠簸流离、晚年的孤寂……红烛尽了,断雁去了,湿庐破了……以雁喻孤寂悲凉,清凉和转,不胜唏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碧云天,黄草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借雁抒离思)

★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23456789101112
 借雁表忠贞。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所写小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自此成为千古名句。感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③此处词人借雁抒发怎样感情?
明确:孤寂与离愁。

小结: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⑷黄花——菊花已枯萎凋谢,残花满地,无人再去采摘
师: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补充:也有人这样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指菊花盛开而不是残英满地,“憔悴损”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而不是菊花枯萎凋谢。正因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既写出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杜秋娘所唱“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得多。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菊花作为意象在诗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金•元好问《摸鱼儿》)——(借雁表忠贞。曾见一雁被杀,另一雁鸣不去投地而死)

⊙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斗士的象征——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123456789101112
伤感的象征——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代表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例如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菊花枯而不陨是它固有的特性,但在朱淑真笔下:"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里赋予了菊花倔强的性格和反抗精神。

小结: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⑸窗——如何理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句的意境?
明确:孤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真是苦到极点。黄昏尚且难熬,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一种凄清哭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中,发人深思。无聊寂寞、度日如年。

⑹梧桐细雨
师: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梧桐因叶子宽大,多植院中,往往与细雨结合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凄苦之音。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鹧鸪天》)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可联系《归园田居》。

⊙“细雨”意象——离愁

⊙可回忆以前接触的诗句中有无此类
 明确:失去伴侣后的了无着落、凄凉痛苦。

师: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123456789101112

⑺黄昏
师:黄昏时的色调?给人感觉?
明确:昏暗不明,朦胧,就像心中排不去的阴霾。
“昏”是会意字。从日,从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诗人宣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又是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
相思怨别——怀人: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纳兰性德《浣溪沙》)天边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余光迷漫,家禽都已散去,正是归家的时候,可他(她)又在哪里呢?是否一切安好?……诗人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思乡:“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他们较常写到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只28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离愁: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就是诗人对离别的真情告白。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黄昏意象拥有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意象群——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鸣等带有荒冷灰暗色彩的事物。那斜斜的落日、投林的倦鸟、凄厉的雁叫、动情的笛声、迷蒙的烟雨……无一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这些意象根据诗人传达感情暗示理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

师总结:朱光潜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单凭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就足以表达,只有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蒸霞蔚,才足以表象胸襟里无尽的情感。
我们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人生短暂——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恸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韦庄《残花》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㈢为何生愁
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123456789101112
从11XX年李清照写《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她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身上吗?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也没有记录。

师:了解这些史实之后,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迁移深化
㈠拓展:关于“愁”的诗句。
生活中都有哪些愁?你能想起哪些描写这些愁的诗句?
⒈思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⒉感时愁: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⒊离别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⒋伤春愁: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杨万里《伤春》)
⒌思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⒍相思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一剪梅》)
⒎忧国愁: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宋•辛弃疾《摸鱼儿》)
⒏孤独愁: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宋•陆游《卜算子》)

小结: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李白可以选择“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去求仙访道。苏轼在遭遇坎坷的时候,他可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是才华横溢,纵横千古,空前绝后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
——她是忧国伤时的赤子忠臣;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的一代词人李清照寻寻觅觅半生,最终无计可消愁,只留一声长叹在人间,让后人寻寻觅觅。

㈡手法一得
这首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以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人容易生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这种借助意象来传达感情的方式是诗词中常用的,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式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情。123456789101112

小结: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记住,一首诗词的内容含量是很大的,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会读能背,在诗词中,总隐藏着作者的心灵。他们在诗词中或悲叹、或喜悦、或愤慨,他们或春风得意、或壮志难酬、或童真未泯、或心事浩茫。他们动情于山水,则山水皆是情;或寄愁与明月,则明月亦含悲。我们要透过他们寄情的事物,去认识处在那个时代风雨中的诗人的真面容。

五、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是一群阳光少年,不要过早的让愁云爬上心头。不要为张显成熟而附庸风雅、故作多情。须知,我们的“闲愁”比起李清照等人的“愁”来,已是无足轻重的了。
今天,我们通过吟咏语言、品味形象、咀嚼情味,看到了中华诗词大花园中站立于秋风黄花中的一位美丽、孤独、才华横溢的女子,读懂她的孤独,是她的慰藉,更是我们的幸运和幸福!千百年之后,她的妩媚依然是我们心灵上的一道风景,当我们在历史中翻阅这个名字,她的人格魅力依然荡漾在时空之中:作为女人,她沧桑而不失坚强;作为文人,她高傲而不陷孤僻;作为国人,她忧愤而不失忠诚,于小我中张个性,于风雨中念家国,虽然孑然半世,一身浓愁,却给我们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传奇!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鉴赏诗词的三把金钥匙:整体感知,把握情感,抓住词眼,反复诵读;知人论世,挖掘内涵;赏析意象,体悟意境。
 六、作业布置
1.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2.也许你还有很多话要跟李清照说,也许是共鸣的话,也许宽慰的话。那就写下来,献给这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请大家已《写给李清照》为题,写几句知心话给这位绝世才女吧。123456789101112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234567891011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582.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