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数据】《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 2015-03-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物理教案】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本节是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学生实验描绘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由于有很多的实验方案可以选择,这为学生探究提供条件。同时本节涉及很多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在平抛运动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本节内容在章或单元中的地位:本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既是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次在曲线运动中的具体应用,也是上一节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延续和应用,由于是学生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科学素养提供很好的机会,教师应充分重视此节课。

教学的总体目标、学生的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过程中,求初速度是利用物理理论知识,但如何准确描绘出轨迹则是关键。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多设计一些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新的、简易可行的实验方法,可以是成品仪器,也可以用常见的日常用品组成实验器材,从实验方法上可能既有简单、原始的实验方法,也可能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数码相机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实验的优缺点,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本次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物体轨迹的方法。再在此基础上学生动手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利用得到的平抛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实验方案,通过交流,分析比较各实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并据此和实验资源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

二是根据选择的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三是利用得到的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三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和相应控制方法;

(2)知道用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

(3)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4)知道测量初速度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5)会推导平抛初速度的表达式,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设计实验,体会物理问题的探究思想和实验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2)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3)进一步掌握可以根据物体初速度和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

(4)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5)学会化曲线为直线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品德的培养;

(2)在探讨实验方案时,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可以充分发挥,让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愉悦;

(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养成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习惯;

(3)在上一节对平抛运动规律的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一节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1234

(4)体会物理之美,仪器之美。

教学重点

描绘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描绘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

教学资源

课文图5.4-2所示器材,或课文图5.4-3所示的器材,或平抛实验仪;斜槽、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或用坐标纸)支架等;刻度尺,数码相机,开口玻璃瓶,两个直玻璃管,吸管帽,红墨水等

教法设计

启发式教学,探究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图

生活实例中的留迹法?物理留迹法?实验方案设计、分析与选择?学生动手实验?得到轨迹点或照片?描绘轨迹?判断轨迹?应用轨迹求初速度?课堂总结与回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简单介绍“留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及其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实验方案探讨:

学生设想各种对于平抛运动的留迹法,并相互交流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本次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物体轨迹的方法。

第二部分

学生动手实验:

在选出本次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物体轨迹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第三部分:

研究平抛运动特点:利用得到的平抛轨迹:

1.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2.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提问:你们旅游过吗?请一位同学描述某次旅游经过的主要地点。

板书学生所述地点图,用粉笔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旅游路线图。

小结:两种轨迹图对应两种绘轨迹方法──粉笔的完整轨迹和旅游同学的由一系列点得到的旅游路线(轨迹)图。日常生活中还有成长日记,生活日记,森林迷路时做标记……

平抛运动在空中一瞬即逝,优美的曲线随即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无法研究平抛运动。要详尽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必须先得到其运动轨迹。

提问:我们如何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从上述两种留迹法得到启发吗?请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方案:

(1)小球碰铅笔尖法:教材p12—参考案例1(下图)

(2)细水柱法,p12—参考案例2

(3)连拍照片法,教材p12—参考案例3

(4)用相机增长曝光时间,得到一段轨迹的照片

(5)过纸板小孔法,

(6)碰撞实验器,教师介绍仪器

(8)磁粉板留迹法(完整轨迹)

……

总结:

1.好的实验设计应兼顾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安全(人身和仪器)、成功率高、仪器简单,操作容易、误差小、效率高,可重复性强等等;

2.根据不同方案的分析,结合本校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案──我们用碰撞实验器,和细水柱法。

借助ppt文件,显示下列问题

为在实验中得到较准确的轨迹,请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控制其条件?1234

2.如何保证每次实验v0相同?

3.小球平抛的抛出点在哪?如何确定?

4.实验中与斜面轨道不光滑有关吗?为什么?

5.根据得到的实验轨迹点,如何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6.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或仪器?

教师个别指导,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知道得到的轨迹是否是抛物线?

2.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1)测量初速度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

(2)如何推导平抛初速度的表达式?

(3)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能否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案?此节课我们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和思想?

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方案,

1.指出各方案的优点,

2.指出各方案的不足,

3.如何改进方案

简单,方便,但在确定轨迹点时误差大,可以加竖直线减小误差

如果能保证初速度水平,用数码照相机拍照,效果可能很好(提供器材)

图象准确,但将不同图片合一需要计算机技术

方法简单 ,轨迹准确,但 长度有限,处理不方便

简单,方便,让小球速度垂直通过小孔可以减小误差

仪器设计巧妙,误差较小,考虑比较全面

着重理解铅垂线,水平仪,挡板的作用

  

完整的轨迹,但轨迹不清楚

学生思考,体会

讨论并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用碰撞实验器,

细水柱法

学生处理轨迹图象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方法1:用碰撞实验器得到的轨迹

在画出的x轴上由o点起取等距离的点,a1,a2,a3,a4,再由轨迹曲线测量出各点所对应的下降的高度,看这些高度的比值是否近似等于1:4:9……从而检查实验的结果误差的大小。

方法2:用细水柱得到的 照片:

用事先做好的方格图套在图片上,可以快速检验如图

y一x2图,判断是否 是过原点直线

根据坐标中轨迹上某点的xy,结合下式可求v0,

得出实验结论:

(1)实验得到的轨迹是否是抛物线;

(2)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多大。

思考,计算,得出结论

并且课后动手实验

思考,回答

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

让学生体会“留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及其在本节课中的应用──重视方法

生发散思维,创新精神

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质疑精神和坚持原则,求真务实的态度

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品德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体会物理方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体会此仪器的优点,体会物理之美

注重物理问题的探究思想和实验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众中选优原则和联系实际的原则

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和相应控制方法1234

通过分一系列思考题,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为后面的动手实验作好准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会处理实验操作结果,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进一步强调物理思想和方法──-化曲线为直线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理解实验目的,知道实验的意义,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评价:课堂引入新颖,把物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枯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轻松有趣。此课是实验课,所以在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很详细的设计与安排,既有实验方案设计,又有实际动手操作,还有对操作结果的处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思想,同行强化物理仪器设计中的每个细节,既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知其所以然,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细节的价值,要关注细节。在处理实验时,由于学校的平抛演示仪器比较陈旧,误差很大,所以用数码相机照下细水柱的平抛运动轨迹,再对照片进行处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实验,关注生活,充分利用资源的兴趣。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wulijiaoan/27736.html

  •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视频|“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学习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3.理解弹力的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4.知道弹性势能具有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仿照重力势能表达式的得出方法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这种类比迁移的研究方法。...

    发布于:2015-03-22

    详细阅读
  •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5.1追寻守恒量教案

    一、学习任务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物理学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义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据这种认识,所...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公式|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曲线运动》

    一、设计思想  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_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新课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课 题 §5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学设计|§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第1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u=ed,并且能够推导出这个关系式。2、会用关系式u=ed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电势与场强无直接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推导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atp教学设计新课标】5.2功教学设计(新课标)

    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王文梅【教学目的】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的因素,从而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使学生体会在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