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两大基本问题_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高一物理教案 2015-03-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物理教案】

一、全章说明

概述

这一章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的力学问题。从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开始,进而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连接体问题和超重失重问题。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够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这是本章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一章在知识方面,没有更多的新的知识点,主要侧重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阐述和训练上,课本叙述力求循序渐进,思路清晰,对学生有启发性,期望学生能逐渐体会和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修订本把原来在本章的有关静力学的内容,合并入“第八章物体的平衡”中。这样每章容量小了,问题更加集中,思路更清爽、明快一些,希望更有利于教和学。

单元划分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单元第二节,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第三单元第三、第四节,分析连接体和超重失重问题。

具体说明

1.本章着重在牛顿定律的应用。首先,要通过定律的应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本在这方面给予了注意。如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物体受力的分析问题,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问题等等。在课文的叙述、例题的选择与分析等方面都注意了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发生误解之处,引导学生澄清认识,加深理解。

2.在应用牛顿定律分析解决问题时,应着重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但不能空讲方法论,也不能单纯记住解题步骤。课本除了注意选择恰当的例题和习题,在叙述和分析问题时特别注意分析思路之外,还画龙点睛式地对一些重要和常用的方法进行介绍。如明确研究对象,隔离的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方法,连接体问题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的处理,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问题等等。希望对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但在教学中不宜脱离开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单独讲方法。

3.隔离法是分析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因为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分析具体问题时将物体隔离开便于逐个分析。在解决连接体问题时,作为基本方法,尤其常常用到。但在有些书中或教学中把它作为一种模式强调,过于死板僵化。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问题的灵活处理。为此,本章采取的做法是:先在第一节物体受力分析中,在强调明确研究对象时介绍隔离法,重点仍在于强调“明确研究对象”。以后在分析问题时就注意应用隔离分析的方法,到第三节连接体问题中则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隔离分析或整体分析的方法。希望这样的处理能更有利于使学生思路清晰,有助于提高能力。

4.本章没有什么新知识点,教学中可以较多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多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和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等多种不同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关键处给以指导和点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澄清认识、理解问题、掌握方法。这一章提供了一个机会和条件,希望教学中能很好地利用它。

5.本章小结既是对这一章的小结,又是对前几章知识的全面小结。最好以学生自己总结为主,这样做,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123

二、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全章教学要求

1.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对力的概念有进一步认识,掌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正确方法。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掌握解决有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理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一)物体受力分析

教学要求

·对力的概念有进一步认识,掌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正确方法。

1.能正确地确定压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的方向。

2.对于确定的研究对象,会正确地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能画出受力示意图。

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教学建议

1.能否正确对物体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重要检验。进行物体受力分析,不但要求学生对力有正确认识,还要对物体运动情况或运动趋势有正确判断。因此本节是承前启后的一节,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小结,也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予充分注意。

2.关于受力分析,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研究对象,即分析哪个物体受力,只考虑别的物体施予它的力;②能指出施力物体;③不要漏掉确实存在的力,也不要凭空增加力,合力和它的分力不可重复考虑;④要结合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受力情况;⑤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明确研究对象后,分析受力时常用隔离法,这是研究较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

3.忽略次要因素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同样适用。比如:如果摩擦力远小于其它力时就可不计,所谓光滑就是这种情况的理想化。课本对此有专门的介绍,希望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4.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必须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但在教学中不可操之过急,对所有学生一律要求,或是在这一节中就要求学生分析过于复杂的问题。对于基本方法掌握不好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以减少后面学习的困难。节后的练习是基本要求,学生应扎扎实实掌握好。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要求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知道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掌握求解这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基本步骤。

2.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问题。

3.会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别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问题。

4.会综合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建议

1.解决动力学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其次要搞清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而不要急于进行计算。应帮助学生逐渐习惯于对问题先做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最后再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计算。对此,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养成正确的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2.很多动力学问题都可以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进行分析和求解。这样可以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课本中给出了例题,并用“旁批”的形式加以强调,希望引起注意。

3.本节最后,用花纹线框内的内容,对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做了小结。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4.节后的练习三中的第1题,将问题分成几个小题目,让学生逐个解答,意在引导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明确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步骤,为解决复杂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后面的第2、第3、第4题,也是同样目的,希望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予以重视。123

(三)连接体问题

教学要求

·掌握解决有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会用隔离分析的方法和整体分析的方法解决连接体问题。限于相连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同的情况。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隔离法或整体分析法。

教学建议

1.本节通过对两个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中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分别交替使用了隔离法和整体分析法。并在例题1之后的花纹框中对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做了说明。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免使学生思维僵化。教学中请予注意。

2.本节例题2,既是连接体,还着重分析了静摩擦力做动力的情况,帮助学生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认识。节末的思考与讨论也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希望对解决静摩擦力这一学习难点有些帮助。

3.节后练习三的第4题,作为连接体的一个实例,让学生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条件的问题,既巩固了有关解决连接体问题的知识,又与前面的知识相呼应,明确了实验条件为m>>m,希望学生认真思考解决。

(四)超重和失重

教学要求

·理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1.知道超重和失重分别是指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 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教学建议

1.课本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详细分析了人对升降机地板压力的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课本分别介绍了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并在节末强调指出,“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发生了变化,看起来好像物重有所增大或减小。”要让学生通过本节学习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3.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观察和体会超重和失重现象。节后的小实验“观察失重现象”,材料易得,比较容易完成,又会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进行分析,这对学生理解和确信失重现象的产生是有好处的。

4.阅读材料“失重和开发宇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有条件的还可以再多介绍一些情况,或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资料或看科技影视片。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wulijiaoan/27687.html

  •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视频|“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学习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3.理解弹力的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4.知道弹性势能具有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仿照重力势能表达式的得出方法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这种类比迁移的研究方法。...

    发布于:2015-03-22

    详细阅读
  •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5.1追寻守恒量教案

    一、学习任务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物理学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义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据这种认识,所...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公式|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曲线运动》

    一、设计思想  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_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新课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课 题 §5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学设计|§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第1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u=ed,并且能够推导出这个关系式。2、会用关系式u=ed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电势与场强无直接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推导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atp教学设计新课标】5.2功教学设计(新课标)

    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王文梅【教学目的】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的因素,从而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使学生体会在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