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速度的课堂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 2015-03-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物理教案】

速度的课堂--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丁维汉 赵路

在物理学习的进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的普通物理,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物理课程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知识点的教学。速度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它引入矢量性提升了学生对运动快慢的认识,学习瞬时速度初步建立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过去限于实验手段的相对滞后,对瞬时速度这一教学难点一直难以突破。

现在,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对该课进行--,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首先,我们应用小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速度概念从初中到高中的认识转变;其次,通过练习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最后,通过先进的实验演示,引出瞬时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分析等良好的探究学习的习惯。

1 引入

先播放一段我国运动员在游泳比赛中顽强拼搏,勇夺冠军和升国旗、奏国歌的精彩视频,使学生满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走进物理世界。

提问:在初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

学生回答后再结合图1的动画回顾初中是用比较完成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或相同时间内完成路程的多少这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再通过不同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路程进一步引出初中速度的概念: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v=s/t)。

2 速度的概念

通过图2虚构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完成对速度概念从初中到高中的认识转变:

b处是生产基地,在某一次的检查中发现与b隔着一座山的a处工厂生产的一种元件坏了,若a厂不能在两小时内将配件送到,就会造成停产事故。a处工厂厂长为保证b厂生产的顺利进行,立刻派出甲、乙两人同时从a处工厂出发,分别沿两条不同路径去送元件,出发前厂长说两人谁先把元件送到,就给谁记头等功!结果两人同时把元件送到了b处的生产基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甲、乙两人究竟谁运动的快?如果你是厂长,你会给谁记头功?并请说出你这样处理的原因和这里面所包含的物理问题。

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讨论,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物体运动快慢是指其位置改变的快慢。两人从a处同时出发、同时到达b处,应该说运动的一样快,我们看到讨论中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不同,但位移却是相同的。所以高中物理中描述运动的快慢用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是一个矢量,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也就是位移方向相同。

3 实验设计

应用物理实验微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气垫导轨上做实验,用微机采集、分析实验数据,精确显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意识。其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1)应用多媒体的外部av在大屏幕上展现出实验仪器,并介绍实验特点和实验步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特点和实验步骤,为他们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数据、进而为探究未知概念──瞬时速度做好准备。

(2)接好仪器,指导学生用“u”型挡光片通过光电门,观察光电门的计时作用(前挡光片的前沿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开始,后挡光片的前沿通过光电门时,计时结束),在电脑上输入两前沿间的距离,电脑立刻算出该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在点的平均速度。12

(3)实验时请学生参与,分别测量挡光片两前沿距离为100mm、50mm、30mm的平均速度。

(4)让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实验和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相互探讨当计算平均速度的位移段或时间段越来越小时,平均速度怎么变化?那么当计算平均速度的位移段或时间段取的非常小(几乎为零)时,平均速度会是零吗?。

(5)验证:请学生协助测量挡光片两前沿距离为10mm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出同学们的估计是正确的。怎么才可以得知位移段或时间段取的非常小时的平均速度呢?先让学生用上一点时间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拟合图线,得出瞬时速度,证实同学们的猜想,见图4。

(7)概括瞬时速度的概念独立完成的图象。

4 讨论(上一节课学生独立完成的图象)

根据前面练习中所给出的表格中的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在坐标纸上画出其位移-时间图线(图5)是一条抛物线,在图象上任取一点a,在a点旁任取一段时间,做一条割线, 其斜率(δs/δt)即为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由图线可见:抛物线为真实运动,而割线是对该运动粗略的描述。作图可见,当割线越来越短,粗略的描述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运动情况。当割线两端点接近到无法区分,割线变成了切线时,该切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思考及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看到当描述平均速度的时间段取的越来越小时,时间变成了时刻、线段变成了点、图象中的割线变成了切线、对运动的粗略的、近似的描述变成了运动情况的精确描述、平均速度变成了瞬时速度。这就是哲学中常说的量变到质变,也就是数学中的极限思想。

5 教学体会

当年学习心理学时,曾记得一句话:若能找到适当的方法,我们可以将任意一个层次的知识教会给任意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多次实践,该节课的学习,学生均可轻松的接受。比起原来刻意降低难度,但又无法避免遗留问题的教学,好处真是太多了。对待众所周知的高一物理“高台阶”问题,不要老用“退一步,减一减”的思维方式去避让,在这个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里,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手段,进一步,仍然可以是“海阔天空”。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wulijiaoan/27677.html

  •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视频|“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学习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3.理解弹力的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4.知道弹性势能具有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仿照重力势能表达式的得出方法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这种类比迁移的研究方法。...

    发布于:2015-03-22

    详细阅读
  •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5.1追寻守恒量教案

    一、学习任务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物理学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义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据这种认识,所...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公式|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曲线运动》

    一、设计思想  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_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新课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课 题 §5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学设计|§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第1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u=ed,并且能够推导出这个关系式。2、会用关系式u=ed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电势与场强无直接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推导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atp教学设计新课标】5.2功教学设计(新课标)

    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王文梅【教学目的】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的因素,从而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使学生体会在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