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概念视频讲解|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概念.

高一数学教案 2015-02-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数学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

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3. 教材在例题、习题教学中注重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一观点,一直贯穿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1234

4. 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中,渗透了集合中的分类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思想在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广泛运用,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缺少的. 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从繁到难,逐步渗透这方面的训练 .

5. 教材对函数的三要素着重从函数的实质上要求理解,而对定义域、值域的繁难计算,特别是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不做提倡,教师要准确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拨高教学.

6. 函数的表示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重视采用不同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目的是丰富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 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研究图象,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方法 .

7. 教材将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进行了逻辑顺序上的调整,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的连续性 .

8. 教材加强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函数动态图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函数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9. 为了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在练习题安排上加大了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

三.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13课时。

1.1 集合                   4课时

1.2 函数及其表示           4课时

1.3 函数的性质             3课时

      实习作业              1课时

      复习                  1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1234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湖南省在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 的所有解;

   (9)洞口一中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 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 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属于集合a,记作 .

    如果 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不属于集合a,记作 .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1234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shuxuejiaoan/27376.html

  • 【集合】集合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实例人手,引出与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的例子.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并能根据条件逆用等式求向量的夹角; 2.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猜想与证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11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的意义,并会用反三角符号表示角. 2.掌握用反三角表示 中的角.二.教具 直尺、投影仪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由函数 的定义知,对定义域 中的任一元素 ,在值域 中都有一个元素 使 ,我们知道, 存在反函数时,上述值域 中的元素不仅存在...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1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第一课时)(一)教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掌握 公式的推导,并能用赋值法,求出公式 . 2.应用公式 ,求三角函数值.(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同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各三角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开始讨论两...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上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上学期 3.4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4.8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4 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四种常见方法. 2.掌握五点作图法,并会用此方法作出 上的正弦曲线、余弦曲线. 3.会作正弦曲线的图像并由此获得余弦曲线图像.(三)教学过程 (可用课件辅助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并能应用它来解决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 2.会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二.教学重点 向量共线充要条件的坐标表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向量与坐标之间的转化.三.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引进直角坐标系后...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 1.掌握诱导公式及其推演时过程. 2.会应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或化简.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教学难点 : 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或证明三角函数式.教学用具: 三角板、圆规、投影仪.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了诱导...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5 线段的定比分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λ的含义,能确定λ的正负号; 2.掌握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线段的定比分点和终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子集】子集、全集、补集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