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章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分析论证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从中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有关历史材料的处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史实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点的能力。
3.思想认识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场侵略战争,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使我国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作为青年学生都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要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研讨性教学,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由于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因此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录像片《圆明园》,课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图》、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列表,相应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并查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思考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危害?
(3)近代史上沙俄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北方哪些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怎样?你的依据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战争的过程则做简化处理。因为在前面的《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运用史实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高中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思维载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23456
【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关于圆明园的描述):“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教师)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人间奇迹的宫殿就是北京的圆明园。
电脑出示图片:圆明园盛时鸟瞰图。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教师:140多年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由一个人间奇迹变成了一片瓦砾。今天我们就要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
【新课教学】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投影仪打出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万英磅)
年 代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1856
正当贸易货物总值  96.6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221.6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的一部分小字和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统计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
②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③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这一要求的实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世纪40、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英国资本家曾梦想,“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自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
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于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战争。由此看出,这一要求的实质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师:英国为什么选择在1856年?英法侵略者所寻找的借口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指出: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兵袭击广州城。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为什么只做帮凶呢?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或许难以准确回答)
教师:帮凶是美国和俄国。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下面请同学们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123456
二、经过
学生回答前教师提示学生:对于战争经过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据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课件并对个别问题做补充说明。
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1857年底,英法联军5600多人做好了进攻广州的准备。28日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能甘心吗?他们是如何达到目的呢?
2.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对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英法通过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俄则以“调停者”身份暗中帮助英法做进攻准备。这时,清朝以咸丰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仍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结果,英法炮舰攻陷了大沽炮台,随即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俄美则先于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危害。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题。
(1)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5)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与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求得共识。)
●教师:(讨论分析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决策。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进行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主权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对内河航运权进行讨论。着重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是中国的内河,此规定表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教师:显然,这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更扩大了。英、法的目的初步达到,他们从大沽口撤军,从而使战争告一段落。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123456
3.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关于战争再起,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让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与战争再起的关系。)
学生议论,发言。
●教师:(赞扬学生正在学会把似乎孤立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看,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换约本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外交活动,侵略者却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学生阅读有关小字,明确侵略者蔑视中国主权的狂妄和大沽口战役的正义性。
●教师:一年以后的1860年,英法又开始新的侵略行动。而此时的清政府仍然把重点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以至缺乏足够的准备。(课件演示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京东八里桥血战和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等内容。)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訢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10月6日侵略军进犯圆明园,13日占领北京。留守北京的奕訢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学生:(观看图片: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再阅读观看教材所引英《泰晤士报》关于劫掠的报道,观看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要求学生阅读条约内容并进行讨论,对重点条款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讲评总结: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关于准许华工出国,力求使学生通过议论、发言,得出列强掠夺廉价劳动力的结论。)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我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使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强取豪夺的方式占领。
4.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讲述: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正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它不断蚕食其周边地区。中国成为它掠夺的主要对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法不同的是沙俄“选定了一个没有人能与它匹敌的领域──外交领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采取趁火打劫和外交讹诈的卑鄙手段,把《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清政府,抢占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示意图》。演示内容包括《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情况的课件。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表》。把关于不平等条约、割占的领土范围、面积等处空出,让学生复述。
教师指导学生对各条约所割出的领土范围的简化记忆方法。《瑷珲条约》: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天津条约》: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北京条约》和《堪分西北界约记》:湖(巴尔喀什湖)东南。123456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在中国抢占大片领土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讲述: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三、结果 由学生总结指出,略。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学生回答。
●教师:对。教材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史实进一步印证说明这个结论呢?
学生发言列举史实,教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附庸与工具,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
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从战争的进程来看:①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②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③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④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从战争的影响看:①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处,割香港岛。第二次开11处,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②赔款增加:第一次是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新增巨额赔款。③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因为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一课学习中仍存在的疑点提出来。(学生反馈的问题,可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背景资料
1.广州人民反抗英法联军占领广州
据1858年7月5日香港《中国邮报》报导:“广州的局势一天比一天糟糕,每天晚上都有火箭投射到联军的阵地上。城郊充塞着乡勇(志愿兵),大家都认为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在我们哨兵最多几百码的地方转来转去。至于城内,即使是几条大街上,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只要不成群结队地武装外出,那么对外国人来说也很少有安全可言。”123456
──转引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三次修订本79页
2.马克思对1859年大沽战役的论述
“既然天津条约中并无条文赋予英国人和法国人以派遣舰队驶入白河的权利,那么非常明显,破坏条约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而且,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为,并没有破坏条约,而且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
──转引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三次修订本82~83页
3.列强拐卖华工的罪恶
捕掠华工的手段是十分卑鄙的。外国人口贩子专门招募了一批中国的流氓地痞,采用各种威胁、利诱、欺骗的手段,说外国如何好,工资又如何高;或是设赌局为陷阱,令赌输了的人卖身出国;或用药酒将人灌醉,然后直接押上洋船;在更多的场合,是用暴力强行捕掠。绝大多数的被掠者是广东、福建两省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被掠后往往先押往“猪仔馆”中暂时囚禁,候船到时再运往国外。容闳在《西学东渐记》里写道:
“当一八xx年,予初次归国时,甫抵澳门,第一遇见之事,即为无数华人以辫相连,结成一串,牵往囚室,其一种奴隶牛马之惨状,及今思之尤为鼻酸。”
据不完全统计,从1851年~1875年,出洋至中美洲、南美洲及美国的华工约有53500人。数量如此众多的华工都是用海船运送的。西方学者曾把这些运送华工的船只称为“浮动地狱”。这些船“同以前的黑奴船完全一样”……
……1859年10月,一艘贩卖华工的船,在航行中触礁沉船。西方人贩子只顾自己逃生,锁在舱内的850名华工连同沉船一起被大海吞没。
──摘自《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90~93页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7011.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