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三维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论从史出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红军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教学重点】 

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xx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概况: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

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当时占领中心城市已不可能,主张放弃会攻长沙的计划,提出把余下来的起义部队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和农村,以保存革命的力量,再图发展.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于是部队沿着罗霄山脉向井冈山进军.秋收起义的队伍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1234

2.土地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就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土地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首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下.胡汉三就是一个大土豪.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因为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掌握了农村的革命政权;在经济上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动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阶级知道这一朴素道理,保卫红色政权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

3.根据地建设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到1928年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正式红军共十几个军,约10万人;开辟根据地大小十几块,遍及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此后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中共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1927.1至1930夏),北方在进行北伐及其后的新旧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此时,"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与xx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毛氏游击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红军作战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采取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当敌人大规模"围剿"到来时,红军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作战(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这种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兵力,待机破敌.集中优势兵力,是瞬间改变敌我之间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的关键步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漂亮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xx"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订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样,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二、红军的长征

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其中的50万兵力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与以往相同,如采用前四次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战术,取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此时毛泽东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军事思想完全被临时党中央否定,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 1234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初期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提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3.长征经过:

遵义会议后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安然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布满沼泽泥潭、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决定把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4、红军长征的意义;可让学生看书后指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人民解放的道路;到处播下革命种子,到处发芽、结果.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不足3万人的红军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学习探究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是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井冈山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与发扬的。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怎样才能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1234

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复杂的矛盾要处理,繁重的工作要做,都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光荣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应该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弘扬下去,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课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对峙的开始.30年代初,国难日益深重,中日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即对日军妥协退让,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课后反思】

本课知识内容较多,历史线索比较清晰,教给学生理清线索的能力更为重要。

本课分析较透,某些内容稍细。

时间把握较好,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较好,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是很好,有待改进。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7009.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