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
    2.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去。
    3.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大渍败。
    4.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国民党内外政策重心的改变,以及豫湘桂战场的溃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皖南事变以及中共中央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对此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周恩来、叶挺以及广大人民在皖南事变前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始终维护和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必然会导致其政治上的孤立。
二、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重点
    皖南事变。
    (二)难点
    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
    (三)解决办法
    1.皖南事变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即可。重点是掌握产生的原因,这与国民党政策重心的改变具有直接关系。其次,应重点了解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仍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同时,也争取和教育了广大人民和中间人士,推动和维护了全民族的抗战。
2.蒋介石集团这一时期表现为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比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反共人民的根本立场没有变,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和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没有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武力量日益壮大发展,全国各阶层人民抗日的斗争和要求,国际上英美也不支持蒋介石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共,所以蒋介石集团的态度呈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状况,呈现出两面性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有关皖南事变的视频资料。
2.《豫湘桂战役形势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列表:国民党政府自九一人事变抗战以来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2.讨论: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中共中央的对策有哪些?为什么说是正确的?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和执行的路线;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及对其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击;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简单状况;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23
      2.使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国民党内外政策转变的原因、影响;豫湘桂战役溃败的原因。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局面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和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战中的中流抵柱作用。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内容是讲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及其表现。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的内因和日本诱降政策,共产党抗日力量的壮大的外因,导致了国民党政策的重要转变。1939年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反共的反动方针,反映出国民党“反共”、“独裁”的两个基本政治立场。
    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发展,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皖南事变就是这一政治态度的反映。
    国民党在政治上,坚持独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在经济上,四大家族的侵吞,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打击,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日寇的政治诱降政策和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是内外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和发展,决定了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战,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同时指出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活动,掀起反共高潮,犯下了严重罪行。为了粉碎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又顾全抗日大局,中共中央提出了三大口号,以斗争求团结,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两面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阴谋,维护了统一战线。 123
    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路线,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方面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另一方面,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而日益倾向共产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其的不满。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的孤立,说明这一政策从根本上违背了民族大义和抗战大计,是不得人心的。因此,也必然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首先指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目的是想逼迫国民党政府尽快投降,结束中国战场战争,以便发动太平洋战争扩大侵略。
    发动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不利局面下,为援助南洋孤军,作垂死的挣扎。
    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蔽,农村经济的衰败。
    (四)总结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年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加紧对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上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抗战的不利局面和正面战场的形势恶化,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这充分说明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置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于不顾的政府,必将被人民和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之举,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7063.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