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是内地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四是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今天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的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边疆地区的建设。而是东部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的主流是自发移动。古今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今天的民工潮?学习“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特点。
●认识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并作简要评价。
●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的过程,及对江南的开发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概括归纳人口外迁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从多角度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南迁的思考,明确人口分布及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通过经济重心的南移,思考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精要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全国的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    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
 2、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
3、开发起步相对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4、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 塞外两部分。
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        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思维激活
说一说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划分了哪些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有何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
做一做  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是传统的农业区,它属于
a.山东经济区     b. 江南经济区      
c. 山西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答案:c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南迁的中原人口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123456
魏晋至两宋时期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规模南迁的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使得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在加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的大城市。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两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思维激活
说一说  《辛丑条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影响如何?义和团运动有何意义?
做一做  南宋时,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  
c.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 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
答案:c
核心问题突破
1、考点一: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
学法指要: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原因应从政治中心、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归纳理解。
思维开放线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案例拓展园:、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①地势复杂 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 ③人口稠密 ④生产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西汉时的山东包括现今的诸多省份和地区,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
2、考点二: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学法指要: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晚,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后来随着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23456
思维开放线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 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案例拓展园:“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答案:c
解析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材料解析.唐以前人口的迁移多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战乱,而语言等民族融合的现象是人口迁移作用的表现.。
3、考点三: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明显的特征
学法指要:理解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从过程上总结其显著特征。从而得出历史启示。
思维开放线  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显著特征:
  (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2)充分合理的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案例拓展园: 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
高考经典感悟
例1:(xx年,北京)促成南朝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条件是:
a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b、d两项的表述是在a项这个前提条件下,更能充分实现的,故选a。123456
例2:( xx年,全国 )从各主要时期江南得到发展的条件看,最有利的条件是
  a科技发展    b政策调整   c民族融合   d阶级斗争
答案:c
解析  南朝时期、唐末和两宋是江南得到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综观几个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共同的条件,因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化的进程,故又是最有利的条件。
同步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据《史记》记载,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请回答1~3题。
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山东地区    ②山西地区    ③江南地区    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  ②人口密度   ③开发早晚    ④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请回答4~5题。
4.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5.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    )
  ①阶级矛盾    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③民族矛盾    ④人地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原人口的迁移导致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请回答6~8题。
6.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7.中唐以后,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反映的主要问题: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
  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8.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b.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123456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户数 i00 808 38 618 9l 129 46 116 4l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请回答:
(1)从汉代以前到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哪几次重要的人口南迁的移民潮?

阅读思考视窗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在汉代,山东地区和山西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b  唐宋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3.d  自然条件、开发早晚、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都是我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c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5.b  安史之乱和金军南下是造成这次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
6.d  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b  中唐以后,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8.c  南宋初年的人口迁移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完成。
9.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足: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123456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析:该组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人口大量增加,由此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0.答案:(1)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环境稳定,政治重心南移,自然条件较好等。
 (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人口南迁的移民潮: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背景,即注意《史记》《宋书》所反映的时代。
阅读思考视窗答案: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同时改变着南方的风俗习惯。解析: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生活习俗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和融合。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7004.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