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阅读理解答案_愚溪诗序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自读导言  
1、落实双基教学。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着重领会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自读程序  
一、疏通课文  
1、多义实词  
①得:得泉焉(“发现”);皆不得为真愚(“能”)。  
②能:名之以其能(“功能”);而名莫能定(“能够”)。  
③类:而适类于予(“相象”);而善鉴万类(“物”)。  
2、实词活用  
①东流入于潇水  
②盖上出也  
③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名之以其能  
⑤故姓是溪曰冉溪  
3、文言句式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见……于……”式。  
②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也”式。  
③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宾语前置,“莫我若”即“莫若我”。  
(解说:这一步是必要的。重要的,必须落实。经过了上面几步,学生翻译一般是没多大问题了。逐句逐段翻译的过程,也是逐步了解和熟悉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并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二、分析课文  
1、理清文章线索。  
经过翻译和通读,学生不难发现,文题有“愚”字,通篇先后共出现27次“愚”字,“愚”字贯穿全文,因此线索非常清楚。重要的是,在学生找到线索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对溪水及周围景物都以“愚”名之?二是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2、分析内容结构  
前四段写溪水及周围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说明以“愚”名之的原因,抒发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后一段另起波澜转写溪与人的价值和“物我合一”的化境,拓宽并着重领会记叙中议论与抒情的特点及作用。  
本文记叙了溪水及周围景物,又发议论,而情寓于叙议之中,记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即抒发了作者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而又能自慰与解脱的心情。  
(解说:整个自读程序,分为疏通课文与分析课文两大步骤是必要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是无法进行的。每一大步中又份若干小步,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这是合乎认识规律的。)  
自读点拨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作的序。  
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已。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文章一开头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了“愚溪”还远不够,接着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凡八愚,与作者所写《八愚诗》相映照。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三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已,并借景物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已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文章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也是本文的重点难点所在,阅读时要深入领会。 自读思考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认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注]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耳,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本意。  
且所谓文者,各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邪,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  
注:自得:自己有所得,即心得。之:指儒家的学问——道。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在括号里解释下面句中加黑的字。  
A、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  
B、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  
C、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  
D、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 )  
3、给下面句中加黑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韩子作( )  
A、发生 B、做  
C、写作 D、兴起  
②独子厚名与韩并( )  
A、一起 B、并且  
C、并列 D、吞并  
③居之安,则资之深( )  
A、资产,资本 B、资助,供给  
C、凭借,掌握 D、积蓄,准备  
④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  
A、容器 B、外貌,形式  
C、容许 D、容易  
4、指出下列各句加黑的词指代的内容。  
A.疑二子者,徒语人认其辞耳  
B、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C、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  
5、选择下面句中加黑词的恰当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  
②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 )  
③子厚亦曰云云( )  
④独谓孟子云耳( )  
A、如此,如此 B、这几句话  
C、而已,罢了 D、……的说法  
6、在这篇短文里,作者阐明了他对文学的见解和主张,请依题意填空(引用原句并写出大意)。  
①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认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华,用;用,华。之,本,已。用,也,容,乎?也。也,也。2、文学 文采 著作,文章,写作 3、①D ②C ③D ④B 4、A韩愈、柳宗元 B徒语人认其辞 C“我”,王安石 5、①D ②B ③A ④C 6、①“文者,礼教治政云尔”:文学可以用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②“文者,各为有补于世”:文学创作应有利于社会发展。③“适用为本”“然容亦未可已”:形式要适合内容,但艺术形式也不可缺少。
(设计者:梁祖国 李友德)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317.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