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衔接类型的题高考语文|高考语文语言衔接试题的几种解法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语言衔接能力的考查。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生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其实,同学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抓住了关键,往往可以化难为易,轻松解题。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解题方法,供同学们答题时参考。
  一、抓句号
  一个语段往往有许多句子组成,在围绕语段中心思考的前提下,每一个句子都会有它的陈述对象(也就是主语)。根据这个特点,在解答语言衔接试题时,只要我们抓住句号,将语段的每一个句子区分出来,然后再做题,就可以化难为易。
  如XX年高考全国卷i: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示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在解答这道题时,先要抓住句号,以句为单位将该语段分解。这个语段可以拆分为两个句子:第一句介绍的对象是“古村落”,后面是四个待填的分句;第二句中前面是两个待填的分句。第二句中待填的第一个分句是整个第二句的起始句,肯定有它的陈述对象(也就是主语)。而答案提供的选项只有④有陈述对象“它们”,因此可以肯定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分句是④。①句表转折,根据句意它应排在④的后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答案为c。
  二、抓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一致性因素
  一个语段往往有一个陈述对象,整个语段中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陈述对象来展开的。抓住语段的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轻松解题。
  如XX年高考全国卷ⅱ: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的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_,____,_____。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裁判,最终赢得了一枚银牌。
  ①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②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③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又与张昊重新回到冰面上继续比赛
  ④冰面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⑤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
  ⑥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这个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张丹、张昊。该语段赞扬张丹在受伤的情况下坚持与张昊一起完成比赛的勇敢精神。因此,解答时要紧紧抓住这个陈述中心。这个语段被分解后可以分为三个句子。第一句话的陈述对象是“张丹、张昊”,第三句话的陈述对象是“他们”,也就是“张丹、张昊”。这样由备选分句组成的第二句的陈述对象也应该是“张丹、张昊”。搞清这些,我们判断选择的方向也就明确了。①句以“所有人”为陈述对象,应予排除。②句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它只能做下一句的状语。③句以“张丹、张昊”为陈述对象,可以认定。④句以“冰上”为核心,应予排除。⑤句以“两人”即“张丹、张昊”为陈述对象,可以认定。⑥句以“动作”为陈述对象,应予排除。这样,我们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答案为c。 1234
  三、抓词语呼应和句子的前后勾连
  一个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肯定是前后呼应、相承紧密的。抓住语段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解题。  
  如XX年高考山东卷第16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_________。
  我们不妨先从第④选项入手。第④项“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中“文字”、“情怀”两词肯定是呼应上面含有诗文的②⑤两项。在②⑤两个选项中,第②选项中“亦有”二字说明②项较⑤项又进了一步,据此可排定⑤②④。第①项“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中“诗文”二字,说明下面和①句相承的是含有诗文的⑤②,故①应放在⑤②④之前。正因为“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所以才会“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因此③应放在①的前面。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排出这道题的序号是③①⑤②④。
  四、抓句式照应
  有些高考试题,句式非常整齐(或对偶或排比),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一定要紧紧抓住。
  如XX年高考全国卷i第4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面上遨游,____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边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这道题突出的特点是句式比较整齐。题中的句子有“时而在水面上遨游”,①③⑤选项也都是含有“时而”一词且和它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选择答案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特点。能和“时而在水面上遨游”结构上照应得最好的句子是③,这样就可以排除选项b、c。再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横线后面是一个破折号,而这个破折号明显是对前面的句子作进一步解释说明的。根据句子之间前后呼应的原则,破折号前的句子也应当是说人和天鹅关系的,因此可以确定最后两个选项是②④。(实际上,仅凭这两点就可以确定答案为a)水边才会有灯芯草,因此选项①和⑥照应较好,应放在一起。“离开”和“回到”呼应较好,因此⑤②应放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a。
  五、抓音节
  有时,我们仅仅抓住了有些高考试题的句式,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不妨考虑抓另一个关键点——音节,也就是看音节是否和谐。
  如XX年高考试题: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1234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②两个选项中的句子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断句不同。抓住句式对应这一点,似乎②较为合适,但不能最终确定,这时就要考虑抓音节。②句在“俯瞰“后断句,“瞰”与结尾的“览”字同押“an”韵。如果按这样的断句,我们轻轻一读,就会感到句式整齐,读来倍感顺畅。因此可以确定第一句选②。③④两句仅凭句式很难确定答案,这时我们不妨抓住音节,看一看它们是否和谐。“近看……"这一句的结尾是“茂”字.押“ao”韵。④句以“白云缭绕”作结,恰押“ao”韵,上下文的句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气语脉一气贯通,音韵和谐,故可以确定第二句选④。
  六、抓关键词语
  有些高考试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选项,但不同的选项中往往包含有共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是关键,在解题时要紧紧抓住。
  如XX年高考辽宁卷第5题:
  把下面的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百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②①⑤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③④⑦⑥
  c.⑦④②①③⑥⑤
  d.①⑤③⑥②④⑦
  仔细观察这道题我们会发现,④⑦个选项中都有“创新”这个词,①③⑤三个选项中都有“视界”这个词。这两个词语就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词就把④⑦联系在一起,“视
  界”这个词就把①③⑤联系在一起。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再看a、d两项的逻辑顺序,第②句的起始位置很关键,它应该是个起始句,d项中的位置是不合适的,所以应选a。
  七、抓语境
  对于写景的语段,要注意紧紧抓住语境,分析景物的色彩及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明快、暗淡的区别,而对不同色彩的景物描写所寄寓的感情自然也各不相同。写景的视角又有远望、近观、俯视、仰视、平视等区别。如果抓住这些差别,做起题来就会非常容易。
  如1987年高考全国卷: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________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1234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题中整个句子是描写秋冬时节冷寂、荒凉的景象的。a项描绘的是火热灿烂的景象,d项描绘的是清新明快的景色,c项所描绘的景物色彩倒是与下文一致,但角度不对,“崖壁……矗立在江对岸”,这说明c项写的是远景,又怎能与下文中的“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相衔接呢?只有b项,无论从景物色彩上看,还是从写景的角度看,都与下文衔接得紧密。因此,应在画线处填b。
  八、抓空间顺序
  有些高考试题,我们读题后就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许多空间信息,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抓住。
  XX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8题:
  把下面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优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序号:____________。
  一看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空间信息“小城一城中一郊外”,这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实际上,试题选项中隐含的空间信息已经告诉我们这道题答案的排列顺序。只要我们紧紧抓住选项中隐含的空间信息,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③个选项中,“到了札兰屯,……”一句中的“到了”两字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这句话是起始句;紧接着就是“小城”,就是选项①;然后是“城中”,就是②④;最后就是“走出小城,……”,那就是⑤⑥。因此,这道题的答案序号是③①②④⑤⑥。
  九、抓逻辑顺序
  事物之间都包含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事物的逻辑关系(也就是逻辑顺序)。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试题内部的逻辑顺序,就可以化难为易。
  如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
  填入画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____。
  a.既不传达上级的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道题看上去好像无从下手.但是仔细观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选项中这些事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这几件事的逻辑顺序是先传达上级指示,再议论购置污水处理设备问题。而“环保工作没人管”也是造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结果的因素之一,因此“环保工作没人管”这句话也要放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之前。分析可知,这道题的答案为c。
  总之,我们在解答语言衔接试题时,只要能统观全题,认真分析,抓住解题的关键点,综合采用上面介绍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化难为易,轻松过“衔接”关。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367.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