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三峡|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示例一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的情况,引申出羌族与党项族之间的渊源,以此培养学生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和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入  :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契丹的兴起

(屏幕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契丹的起源”的传说,并思考“白马”和“青牛”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说明,在契丹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显示契丹人的相关图片,了解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契丹任何汉人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二、阿保机建国(916年、上京)

1.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课文,归纳出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强大作出了哪些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引导学生得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进一步指出,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契丹获取幽云十六州

随着契丹的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结合地图说明,辽太宗时,契丹是如何获取幽云十六州的),请同学们思考: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后,产生了什么重要后果?

幽云十六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它使契丹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此,契丹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对后来建立的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辽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争。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结合电子地图,讲清北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只好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演示相关图片,由于时间所限,不宜补充太多内容)。辽国在挫败了北宋的两次进攻后,于1004年秋,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

2.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结合地图,简述澶州之战的经过,明确澶州和东京的位置)

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8页的相关内容,思考: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鼓励创新观点)

讨论结果归纳:对辽的影响:(1)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2)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2)“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3)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四、夏宋间的战与和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忆“五胡内迁”的有关知识,明确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屏幕显示党项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元昊建立大夏国(1038年、兴庆)

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西夏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古今地名)

思考: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随着西夏的强大,它与北宋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2.宋夏关系

对照宋辽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请同学们比较“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什么不同?(学生参照澶渊之盟,讨论回答“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与北宋的交往中,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设立太学,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不仅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且使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杨家将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写成文章在班级内交流或者进行讲故事比赛。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31.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