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和秦朝统一措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讲述评价历史人物的简单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嬴政的业绩,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战国的历史,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期是从何时开始的?

生:公元前475年。

师: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了。其中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挂出“战国形势”图)历史上称它们叫什么?

生:“战国七雄”。

师:同学们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吗?

生:(教师边指地图,学生边回答)西边是秦国,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

[提问战国开始的年代和“战国七雄”,是为了巩固前面学过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提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在空间概念上为“秦灭六国”作铺垫。]

师: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逐渐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秦灭六国的条件是什么?秦国是怎样灭掉六国建立秦朝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由“七雄”转到“七雄”之间的关系,提出秦灭六国,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二、讲授新课


第二章 秦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第一节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板书)

(一)秦灭六国(板书)

1.秦统一的条件(板书)

(1)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板书)

师:“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2)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板书)

师:为什么说“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

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师:答得很好。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虽是“温故”却从新的角度——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入手,说明了秦灭六国历史的必然,是顺理成章的。]

2.秦怎样统一——秦灭六国(板书)

师: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

秦灭六国计谋精,(板书)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十年统一顺民心。

[教学方法宜多样,四句顺口溜,概括秦灭六国的全过程。以简御繁,提要钩玄,易懂好记,学生乐于接受。]

师:(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解)战国晚期,秦国对于东边的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败、削弱六国。(板书)先打败靠它最近的韩、魏两国,夺得大片地方。又打败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按兵不动,坚守阵地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就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贿赂赵国的大臣。还造谣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快要降秦了,秦军只怕赵括。赵括确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读了不少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加上主观和骄傲,不是一个好统帅。为了对付赵括,秦国派名将白起出战。白起正面佯装后退,暗里两翼包抄断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知是计,居然冒险出击,陷入秦军包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降秦赵军40万人全被活埋。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歼灭战,“纸上谈兵”的典故也源于此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更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了。

师:秦国第二步怎么办?(让学生看44页最后一段后,齐读该段。)

第二步,秦灭六国。(板书)

师:秦王嬴政的时候,(注意“嬴”与输赢的“赢”的区别)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与前面所讲六国的地理位置相呼应)秦灭一个国家,就用纸将该国国名遮去,最后只剩秦国的国名,以示秦统一全国。秦灭六国的顺序,可用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秦灭六国,分为两步,层次分明;讲长平之战,语言生动;讲秦灭六国过程,利用地图并辅之以记忆方法,形象有趣,利于学生学到历史知识。]

师:从春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记住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年代)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终于结束,出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局面。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什么?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板书)

生:秦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师:答得很好。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摆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艰巨的巩固全国统一的任务。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板书)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板书)

(1)皇帝称号的确立(板书)

师:原来“战国七雄”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自认为功高盖世,如果仍旧称王就与自己的功业地位不相称。于是,他把传说中“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创造了新词:“皇帝”,并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为了什么?

生:他不仅自己要当皇帝,而且让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

[将皇帝和始皇帝两个历史概念交待清楚,适时,恰当。]

师:答得很好。秦始皇把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怎么办?

生:找帮手。

(2)建立中央政府(板书)

师:对了。当时中央政府里皇帝的主要帮手有哪些?请看课本45页。

生:(念课文)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师:是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他们由皇帝任免。国家大事由皇帝交给大臣们讨论,叫作“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定,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引发“帮手”一词,既通俗又深刻地表明皇帝与三公是主子与从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帝王的权势。]

师:秦朝地方政府的情况怎样?(设问)

(3)确立郡县制度(板书)

师: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和县是地方行政单位。郡县长官叫郡守、县令。他们协助皇帝管理地方。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师:把地方上的权力通过郡县制集中于中央,就是“中央集权”;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又统统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专制主义”(挂出图示,并加以解释)。这种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准确掌握重要历史概念。]

师:对了。这种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的各个封建朝代采用的政治制度,都是这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那时候,世界各地还处在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而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就更晚了。英吉利王国是在829年统一的,俄国迟到十五世纪晚期才形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学们算一算,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比欧洲早多久?

生:早一千多年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中外对比,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而自豪,从而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板书)

师:“度量衡”是指什么?

生:度是指长度,量是指容量,衡是指重量。

师:说对了一半。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尺”;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衡是指称重量的衡器“秤”。

[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十分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师: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呢?

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样,各诸侯国的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一样。秦统一后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挂“秦度量衡”图,并进行解释)又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铜制成的)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看课本46页上的图,并进行解释)这些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加强经济统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文化上——统一文字(板书)

师: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请看课本47页的马字,有几种写法?

生:七个国家七种写法。

师:说得对。秦和齐国写的马字还认得,其余的马字就很难认出来。这样,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不一定看得懂。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更简便的字体叫什么?

生: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

师:答得很对。统一文字以后,便于政令下达,下情上报,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三、复习巩固


师:(挂出秦始皇的放大画像)请同学们结合这一幅画,根据秦始皇在我国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描述一下秦始皇。

生:秦始皇身穿绣花龙袍,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帝帽子,腰挂宝剑。他面带微笑,为自己功高盖世,洋洋自得;他一手指向前方,表示他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决定一切。

师:描绘得很好。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历史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谁谈一谈秦始皇的功绩。

生:人民渴望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进步的。

师:说得对。

生: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对经济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师:说得好。

生:秦始皇也有缺点,他独继专行。

师:说得很好。秦始皇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完整的地主阶级的国家统治机构,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功绩卓著。但是,他操纵着至高无上的权柄,专横跋扈。并且他还妄想子孙万代享有这种特权。这些是应该谴责的。

[在复习巩固的同时,指导学生评述秦始皇(就学过的知识评),对学生进行评价历史人物的教育,既深化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

四、作业 


秦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自我评述

设计这节课有如下构想:

1.抓住核心,深入分析。贯穿教材的核心问题是“统一”,故教案分析了秦灭六国的条件(为什么要统一,谁来统一),秦灭六国(怎样统一)和秦朝怎样巩固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层层推进,找出正确的回答。

2.重视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使其融合自然,不见口号,力求不生硬、不僵化。

3.抓住激发点,刻意培养能力。在复习巩固时,提出简评秦始皇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起到深化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4.不拘一格,多种教法。教师上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和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为依据,故本节课以教师讲为主,同时采用问答讨论式、图示法、直观教具法等,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所学知识做到:乐于学习,好懂、易记。

综合评析

教案颇见功力之处有五个方面:

第一、驾驭教材,突破难点。抓住“统一”问题,一线穿珠,驾御全局。又能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列为难点,分解为三个部分,透辟分析,解开难点。这是执教者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严格的科学性,准确的讲述。对于“皇帝”、“度量衡”等概念,能给以准确明晰的界定和解释,使其更符合历史原貌。治学严谨,教学严密,是执教者的特点。

第三、讲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围绕“统一”问题的分析,层层剥笋,环环紧扣,说服力强。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执教者的另一特点。

第四、功底厚,教法多。采用了讲述、描述、提问讨论、图示、直观教学等方法。有时也不忽视一些教学技巧的引入,如顺口溜的应用,谐音为趣的记忆等。总之,为达教学目的,将多种教法融为一炉,为“我”所用,是执教者的又一特点。

第五、合理安排45分钟,善激波澜,调动学生情趣,培养能力。在本节课末尾阶段,提出简评秦始皇,似“异军突起”,学生兴趣盎然。一旦由学生谈出较正确的评价内容,教师及时小结,下课以后,余意未尽,自然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能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知识,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又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收效甚好。这是执教者的第五个特点。(贵州省贵阳六中高级教师 余世杰)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416.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