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以及战争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的原因。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此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由统一走向分裂,南方则乘机收复部分失地,使南北势力趋近均衡,使南北对峙局面稳定持续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权,进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同时也使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统治制度。

教学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此时的民族融合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边地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学生不易区分。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难以理解。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历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意义就更加重大。

教法建议

关于“十六国”,由于是阅读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以下三个问题即可:时间、名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关于“淝水之战”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总结出前秦之所以能够盛的原因。之后通过列表使学生明白东晋为什么可以在此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战的影响。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师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历史背景,通过背景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关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首先出示北朝更迭图


并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国黄河流域的朝代有?帮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民族融合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吧?那谁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呢?这节课我就给大家讲一讲:

1、十六国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教师总结并简要强调“15北1南”。

2、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首先提问: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15个政权中,有没有哪个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如果有,它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与之对峙的是哪个政权?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估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黄河流域。与之对应的南方政权是东晋。教师继续提问:前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他的领导人是谁?他想不想统一全国?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教师首先出示下列材料让学生阅读: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阅读后教师列出表格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通过教材的内容和课外材料的阅读,使学生在填写表格的时候总结出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和东晋胜利的原因、以及对历史的影响。(前秦失败的原因:(1)内部民族矛盾非常严重。 (2)北方的汉族人民更希望晋军获胜,使他们解除民族压迫。(3)苻坚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主要将领不同意苻坚南攻东晋。(4)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胜利的原因:(1)东晋政权内部,主要将相意见比较一致,坚决抵抗。⑵有一支能冲杀的精悍军队。)教师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这次战争的胜负说明“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 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官吏按季度领俸禄,严禁贪污
分配给农民土地,并向他们征赋税
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

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教师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 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4、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朝

2)、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413.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