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二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十六国;苻坚的统治政策和前秦的强大,淝水之战与战后的北方形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要点

一、十六国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2.淝水之战及其结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课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二、讲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两课所学知识,明确西晋灭亡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前提下,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开发。那么,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它们与南方有何异同?教师可围绕这样的问题导入  新课。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国”,在教学大纲中,是带星号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过渡性讲解。如果有意识略微展开,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西晋灭亡后一百多年间,北方建立的政权不只十六个;2.十六国也不全都在北方。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十六国的一些主要特点:十六国的多数政权由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苦难;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涉及到这一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第21课各族内迁的内容。

四、“淝水之战”一目,是本课讲述的重点之一。讲前教师可准备好《前秦东晋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以便于学生对交战前双方情况及交战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本目内容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战前形势做较详细的分析;二是对东晋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取得战争胜利进行分析。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关于战前的形势,教师应对苻坚、王猛两人做简单介绍,说明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国势日益强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强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坚在国势日强的情况下,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对东晋进攻。在军队未出发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败的种子。第二个方面,东晋为什么会打败前秦?从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军队由各族征调,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摆脱氐族的统治。北方的汉族士兵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将领也不同意攻打东晋。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分析: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这里可结合课本中小字,对谢安做简要生动的介绍。东晋军队数量虽少,但它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最后还应强调一下淝水之战的结果。战后南北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前秦的统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南方东晋趁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战后不久,前秦瓦解,东晋乘机又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实际讲了两个内容,第一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讲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最好准备一张“鲜卑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挂图或看课本插图。然后讲清: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这个问题教师可简略地讲,但由于学生对鲜卑族较生疏,对其历史也了解的极少,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结合挂图讲清以下几点: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②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结合小字讲解以游牧生活为主。讲清这点有助于对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黄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拓跋部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为北魏或后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时间为439年,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北方强国。③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可准备挂图《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然后说明三个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时,应结合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之一是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北方当时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为什么黄河流域存在一个民族融合问题?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哪些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当时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的趋势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关系逐渐封建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援,促进了这种融合。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当时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国,但想巩固统治,尤其是对生产、文化均较先进,人口又较多的汉族进行统治,使国家继续发展,这个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也是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讲解第二个问题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首先应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课本中是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一是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二是分配农民土地。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是迁都和向汉族学习。这里着重分析迁都问题。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分析迁都原因:①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结合示意图,分析以平城为都城的弊端。并结合前面讲过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洛阳曾是哪几个朝代的都城?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迁都时间应强调让学生记忆。课本中《胡服俑》《汉服俑》插图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族文化的具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即改革的历史作用时,可先让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归纳。要强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时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面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22.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