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的英语_第五课 “海内存知己” 教学设计示例一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第五课 “海内存知己”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唐朝频繁的贸易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天竺;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等。

2.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强盛的国家,是与唐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联系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今天实行改革的理解;通过对唐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生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

3.能力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长安城平面图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及较多的地名、国名,学生不易掌握。

“频繁的贸易往来”一目是本课的总纲:1.唐朝的贸易繁盛是建立在隋朝基础上的。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了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3.唐朝发达的交通为给各国到唐朝以及唐朝到各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由于唐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唐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出现了唐与亚洲各国之间友好往来空间未有的盛况。唐朝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唐朝时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一目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一是指出在隋和唐初,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同中国就有往来。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是指高丽、百济和新罗。二是在7世纪后期同新罗的友好往来。675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直到唐朝末年一直同唐朝保持友好的关系,教材主要从留学生和贸易往来两个方面介绍。三是介绍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教材用小字进行介绍。

“唐风洋溢奈良城”一目,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唐和日本的往来。首先介绍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其次介绍唐和日本的贸易,再次介绍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玄奘西游天竺”一目,从两个方面介绍唐和天竺的往来。首先介绍唐朝高僧玄奘为了研究佛经,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来到佛教发源地古印度,潜心研究佛经,取得极高的佛学成就,他的《大唐西域记》已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次介绍了唐和天竺在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方面的情况。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技术。隋唐的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吸收了天竺的风格。教材用表格形式介绍了唐和天竺的贸易。

“与波斯、大食通好”一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唐和波斯的往来。唐的丝绸、瓷器、纸张,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波斯,波斯富商遍布中国各地,长安城里有许多外国人居住,其中以波斯人为多。二是唐和大食的友好往来。教材主要从大食使节、商人的不断往来和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技术不断面传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本目的“唐朝的连珠和鸭纹织锦”和“波斯银币图”反映了波斯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和波斯商人足迹踏遍中国大地的情况。

“唐和东罗马的交往”一目为小字部分内容,不作要求,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及“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唐长安城平面图”等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那时候,我国同哪些国家交往。阿倍仲麻吕是谁?鉴真东渡是怎么回事?玄奘西游到了哪儿?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你就会知道。(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学讨论

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讨论。

1.唐朝的主要水陆交通情况怎样?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3.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4.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有哪些相同点?

5.唐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点?

6.唐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有哪些?

7.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长安城平面图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学生在自学、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要激发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担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逐一作答,也可以待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进行归纳再一一作答解疑。

以下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教师可用如下处理:

关于“唐朝主要水陆交通情况”: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制作“唐朝主要交通路线”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讲解,用“拖动”的形式,使交通路线和相关地名“活化”,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进而使得难点化解。一般学校教师都可以依据教材提供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大,成为暗射图,利用暗射图进行讲解,把重要的地名、国名事先用纸写好,根据所讲解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地名、国名放入相应的位置。最简单的办法是教师边讲解,边要求学生在课本所提供的地图上用彩色笔描写出唐朝水陆交通路线,同时也在相应的地名、国名下划横线。

关于“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教师可归纳为:1.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2.唐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3.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教师讲解第l、2点时可以同当今我国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古为今用的原则。

关于“唐朝和各国友好往来有哪些相同点”,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归纳题,学生归纳时,必须熟悉唐朝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史实,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唐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有关史实,然后归纳出1.历史悠久;2.人员往来;3.贸易往来;4.科技文化交往等四方面的相同点。教师事先可制作一张“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相同点”的表,利用投影仪打出。

关于“唐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先请两位学生分别介绍鉴真和玄奘的事迹,然后,教师归纳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都对邻邦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关于“唐朝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问题,教师首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出示事先制好的“唐与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表。

关于“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共同之处产生原因”问题,教师事先将两城平面图利用投影仪打出,然后请二三名学生将两城平面图对照比较,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其他学生可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街道排列整齐,朱雀大街作为城市中轴线,城内有东西两市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受唐朝影响而且唐朝的建筑风格、式样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除上述问题外,学生很可能还会提出一些相类似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在解疑时,要注意循循诱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四)巩固小结

巩固小结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第二段设计与教学目标 与内容有关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

第一段:教师悬挂“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边指图边叙述:唐朝陆路从长安出发,往东经河北、辽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经新疆可通中亚、西亚和印度,这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海路从登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扬州出发,横渡大海,可直达日本;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再到波斯湾沿岸,尤其同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等国交往频繁,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唐朝又吸收了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段 课堂检测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唐朝时,中国与波斯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下列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唐长安城里有许多波斯人居住

B.波斯富商遍布中国各地

C.隋唐时期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输往波斯

D.迄今,从中原到新疆、到广州已发现了上千枚波斯币

2.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业技术是( )

A.冶铁和制瓷 B.造纸和雕版印刷术

C.造纸和纺织 D.建筑和凿井

3.唐朝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阿倍仲麻吕

4.唐时称阿拉伯为( )

A.大食 B.天竺

C.新罗 D.波斯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诗的作者是谁?

2.诗中的“传道艺”是指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简答题

1. 分别写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主要交通路线。

2.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25.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