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_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 朱尔澄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思想教育

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和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3.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是本课重点。

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是本课难点。

板书提纲

一、重农抑商政策

二、农业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黄

工具、技术 耧车(汉武帝时)

作物 麦

三、手工业的兴盛

冶铁 煤作燃料(西汉)

四、东西二京的繁荣

长安、洛阳的人口、商业繁荣

五、豪强地主田庄

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 

(抄写课题)这题目上出现一个词棗两汉?(学生答:西汉和东汉。)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我们先从经济政策说起,以前两课已经学过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学生答: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光武帝减轻百姓租税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们介绍一项棗重农抑商政策(板书)。农是农业,商是商业,抑字与重字相对,是轻视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93页第3段课文(从略)。接着我们分析分析为什么重农?大概无需多做解释,你看107页竖排的汉文帝诏书中的一句话:“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为什么要抑商呢?(学生答:防止农民不种田去做买卖。)说得好,也就是保障农业劳动力,还有一个原因棗商人“不佐国家之急”棗商人不为国家着想,甚至给国家制造困难。重农抑商成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怎样,我们暂且不去议论,只说对两汉时期的直接作用棗对农业发展是有利的,农业取得许多新成就(板书)

先看看水利(板书)。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重要,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成祸患。像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所以称之黄河,是因为它浊流滚滚,黄水滔滔。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看来是随着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浑浊呈黄色了。(挂两汉水利图)汉武帝时,黄河在下游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汉武帝亲临现场,面对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两句:“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表达了他的满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去堵塞决口,终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黄河未成大灾。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明帝时,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从此黄河800多年没发生大的决口改道,相对地安流。我们该怎样评价王景?(学生议论)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汉代很重视农田水利,以关中地区为例(挂关中水利图),图中标出的几条渠哪一条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答:郑国渠。)汉武帝时代,在郑国渠上游开了六条小渠,叫六辅渠,能够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图)这一条渠,200里长,叫白渠。为什么汉武帝对关中水利特别注意?(学生答:因为西汉都城长安在关中。)在一首称颂白渠的民谣中说得好:“衣食京师(就是都城),亿万之口。”关中沃野千里,成为西汉稳固的统治中心,与这些河渠是分不开的。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一件事: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发明。汉武帝时,开凿一条河渠必须经过一座山,如沿山脚明挖,怕是会(学生答:塌方。)那么怎么办呢?(学生议论)修渠的民工大胆地采用开凿竖井,井下水道相通,这条渠从地下穿过这座山,很像什么?(学生答:隧道。)请你看一下94页倒数第2行,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凡是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还有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办法挺好?(学生答:用在特别干旱、水容易蒸发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受井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汉时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许多地区河渠纵横、田野苍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况。

汉代的农民为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板书)。考古学家发现汉代的犁有一个突破性的新的装置,请看94页第1段第1行,西汉的耕犁已装上了犁壁棗与犁的主要部件犁铧(入土起土)联成一体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还能起垅,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再靠锄、铲一类农具帮助才行。你可能会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个带孤度的厚铁片吗,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课文,这个发明欧洲则到了约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着看课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图就是,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呢?(学生答:犁在进步。人驾驭耕牛的技术提高了,越来越熟练。)右边那幅图是耧车,是使用畜力的播种机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图是看不出来的。它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同时能播三行。据记载中说,使用它能“省力过半,得谷加五”,劳力省了一半多,产量增加五成。汉武帝曾命令各地的县令,还有乡里老农的代表,到长安学习这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这里我插一句话,人们说汉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还是合适的吧。

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板书)的种植带来了变化。粮食作物在南方还是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种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麦。把小麦磨成粉,就是—(学生答:面。)当时的面食都叫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不过当时还没有馒头这个叫法。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那时候吃的蔬菜呢?我们常吃的萝卜、芹菜、韭菜、葱蒜等等,他们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汉代已经能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一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不过咱们可以想象当时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温室蔬菜的。我介绍你看一张图:96页上的汉朝饮食加工图。这是在今山东省发现的,画的是一家庖厨,就是厨房,肯定是贵族官僚家的厨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种活计,那么多样吃的,你越仔细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说过吃,再说穿。与穿有关的作物,桑和麻的种植在向我国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发展。你看课本95页的采桑图,这是在今属内蒙古的一个地方。两汉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工业发展、兴盛(板书)。当然手工业发展又必会推动农业进步,这种关系特别表现在冶铁业上。看课本98页上的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图中以各种标记表示汉代各类著名的手工业发达的地点。从图上看得出冶铁业的广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铁中心有宛、巩等地。规模巨大、技术成熟是汉代冶铁业的主要特点。炼铁燃料开始使用煤(板书)。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板书),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这项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为什么这项发明能够在我国、在东汉时期、在宛这个地方完成?(学生答:因为早在春秋后期,我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生铁冶炼技术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学生答:有鼓风设备,提高炉温。)很好,接着说。(学生答:宛在战国时代就是冶铁中心。)我来总结同学们的看法:论冶铁技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世界上数得上我们中国,而在中国又数宛这个地方突出。另外,你们再想想宛这地方还具备一个什么条件?(学生答:河渠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创造力的铁匠们,将那激流的冲击力变做鼓风冶铁的动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较关心生产,体察下情的。水排的价值,有人评论: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次伟大胜利。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逐渐铁器化了,不仅在中原,也逐步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铁器的发展,铜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独特的地位,但在钱币铸造、精美的铜制器皿的生产方面,规模还很大。在出土的汉代铜器中颇有些凝聚着艺术创造光辉的精品,(指图)马踏飞燕、长信宫灯(板书)。你一定更熟悉马踏飞燕棗(学生答:是中国旅游的标志。)一匹马,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鸟上,奔驰着的马能追得上疾飞中的鸟,有多么快,我仿佛都听见了那马的嘶鸣声!美不美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美感?(学生答:矫健的美!)我有同感,但这是艺术想象的美,因为这样神奇的情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指长信宫灯图)一宫女跪着执灯,灯盘能转动,灯罩能开合,因此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灯烟顺着宫女右臂进入宫女体内,避免了空气污染。长信宫灯在整体造型上给我们以和谐的美感。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怎么能落下丝织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啊。(板书)汉代的丝织业以临淄(在今山东)、襄邑(在今河南)最为有名,那里的官营作坊专为皇宫和官府织造上等的丝织品。西汉时一位妇女,连姓名也没传下来,只知她丈夫叫陈宝光,她织的绫锦极为华丽,织得也比别人快。原来这是因为她把当时已经非常复杂的提花织机加以改造的缘故(板书)。汉代的纺织机械也是领先世界的,现已出土的汉代丝绸,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鲜花一样鲜丽多采。从记载中看,汉武帝时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国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漆器制造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我就不多说了。

两汉手工业有哪些新成就?(学生答:冶铁、冶铜、丝绸业都很发达。)对,请举几件事例。(西汉时冶铁开始用煤做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西汉纺织用的提花机。精美的铜器,如马踏飞燕。)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必然从当时的首都反映出来。(板书)繁荣的东、西二京。东、西二京指的是东汉的都城洛阳,西汉的都城长安。无论长安、洛阳,都有巍峨宏伟的宫殿。看长安城平面图,长安的未央宫、长乐宫,占了长安城约摸三分之一。当初营建未央宫时,尽管社会非常贫困,萧何仍强调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重威,即至高无上的威严。还有宽阔而纵横交错的大街,热闹而井井有条的商业区。看课文99页中间的竖字: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人不得顾,车不得旋。人不能回头,车不能拐弯,多么拥挤。长安城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罗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阳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页课文中还有几幅汉代人的民房建筑,左边的大宅院,正中有砖木结构的多层楼阁高高突起,右边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看100页上边有汉代的床榻棗一种小床,主要是为了坐着用的。这些家具有个共同的特点棗(学生答:都很矮。)汉代保持着我们自古以来的席地起居的习俗,有个成语“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这一习俗而来。

翻看课本93页课题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话: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学习,我们都会得出这一结论的,而且知道了当时社会生活也有较大进步。推动这个发展、进步的是默默耕耘的农民、心灵手巧的工匠……,可他们却难得温饱、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大院的人,不仅有贵族、官僚、还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从西汉后期,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拥有庞大的田庄,田庄的主人被称为豪强地主(板书)。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我的问题。经济上棗规模大,自给自足;军事上棗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政治上棗把持着地方到中央的政权;田庄里的农民终年劳苦,世代相继,很少自由。豪强地主田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留待以后再研究。

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 :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26.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