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百度网盘_第12讲 硫与硫的化合物

高三化学教案 2014-09-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化学教案】

考点1  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硫有    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常温为    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                      等)。
2.化学性质
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na+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al+s       (制取     的唯一途径)  fe+s       (黑色)
(2)与非金属的反应:s+o2         s+h2  h2s
(3)与化合物的反应s+6hno3(浓)                       
s+2h2so4(浓)                      s+naoh                    
[特别提醒]: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③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由于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故实验室常用热ca(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
 [例1](1)将m g铁粉和n g硫粉均匀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红热,冷却后加入____lb mol•l1的盐酸就不再产生气体。若把已放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
(2)若把0.1 mol铁粉和1.6 g硫粉均匀混合后,铺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引燃,完全反应后,将残渣全部放入过量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结果所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明显少于2.24 l,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fe+s fes,fes+2hcl fecl2+h2s↑,得fe~2hcl;又由fe+2hcl fecl2+h2↑,得fe~2hcl,即产生气体的总体积和消耗的盐酸的量与硫粉量无关,只由铁的量确定。
设加入b mol•l1盐酸的体积为v,则
 ×2=v×b mol•l1,得v=  l或  ml
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22.4 l•mol1=0.4m l。
(2)n(s)= =0.05 mol<0.1 mol,铁粉过量,过量的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的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气体的体积小于2.24 l。
【答案】(1)   0.4m l
(2)与硫反应的铁粉过量,过量的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了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气体的体积小于2.24 l
【方法技巧】本题定量考查硫与铁化合及其生成的fes与酸反应,通过分析,明确一定量的硫与铁的混合物反应后,加盐酸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只与铁粉有关,且与铁的物质的量相等。但利用此结论解题时需注意反应的条件和环境。123456
考点2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物理性质
相同点:常温下,都是   色气体,密度都    空气。
不同点:co2      气味,so2有      气味;co2    毒,so2     毒;co2         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1体积气体),so2      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40体积气体);so2易液化。
2.化学性质
相同点:都是     氧化物。
①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的酸    稳定,只能存在于溶液中co2+h2o h2co3;
so2+h2o h2so3。
②都能与碱反应,用量比不同,可以生成两种盐。
so2、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是先生成沉淀,当so2、co2过量时又溶解。
ca(oh)2+so2                  caso3+so2+h2o           
ca(oh)2+co2                  caco3+co2+h2o           
不同点:
①so2常表现     性:2so2+o2 2so3   co2表现    性:co2+c 2co
so2被高锰酸钾、氯水、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co2不能。
②so2具有漂白性,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co2不能。
③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不同:so2形成      ,co2引起         。
[特别提醒]:①能使品红溶液腿色的物质有:so2 、cl2、o3、h2o2、na2o2、活性碳等。
②so2使氯水、溴水、酸性kmno4溶液腿色,不是由于其漂白性,而是因为其还原性。③干燥的so2气体无漂白作用。④等物质的量so2 和cl2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中,不能使之腿色。原因是so2 和cl2发生反应生成了无漂白性的盐酸和硫酸。
[例2] 下列实验能证明某无色气体为so2的是                        (    )
①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  ④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so2、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如:hcl、hbr、so2、co2等);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有cl2、so2,但cl2有颜色,褪色后加热又显红色的只有so2;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只有so2气体符合。
【答案】c
【规律总结】 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通入的气体过量,则沉淀都可消失。所以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so2和co2。通常可用以下方法:123456
①用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o2。
②用氢硫酸,出现浑浊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2h2s+so2 2h2o+3s↓
③用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kmno4+5so2+2h2o k2so4+2mnso4+2h2so4
④用溴水,使橙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br2+2h2o+so2 2hbr+h2so4
⑤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h2o+2hno3+3so2 3h2so4+2no    ba(no3)2+h2so4 baso4↓+2hno3
⑥用fecl3溶液,使棕黄色颜色变浅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fecl3+so2+2h2o fecl2+feso4+4hcl
考点3  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比较项目 浓硫酸 稀硫酸
氧化性强弱     氧化性(s)     氧化性(h+)
氧化性的原因                                         
还原产物 一般是    ,可以是硫单质 h2
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在常温下,使铁、铝钝化,因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规律:金属+h2so4→    
                          能与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加热条件下可以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不能反应
与h2s等还原性物质反应 能够反应 不能反应

[特别提醒]:①硫酸的性质取决于硫酸的浓度。②98.3%的浓h2so4密度为1.84 g•cm3,比水的密度大;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如将50%的h2so4溶液和10%的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30%;浓h2so4或密度小于浓硫酸的溶液被稀释或与浓h2so4混合时,都是将浓h2so4沿玻璃棒注入其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散热。
[例3](XX届创博智典联考题)中学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有如下图1所示的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该实验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硫气体放出,污染室内空气,严重地损害师生健康.为此某课外小组对此实验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几乎无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实验步骤如下:
  
图1                                    图2
①首先按装置图安装仪器,安装仪器时,在支管胶塞的铁丝构上挂一片品红试纸。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10毫升的浓硫酸,加热(在加热浓硫酸时,将铜片向上提起,铜片先不要伸入浓硫酸中),当加热至沸腾时,把铜片放下,使其完全浸入浓硫酸中,反应即刻发生。等不需要反应时停止加热并将铜片提起,离开浓硫酸,反应就停止了。123456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铜片与沸腾的浓硫酸接触后可看到的现象有:                   ;
(2)塑料袋作用是:                ;
(3)为了防止反应结束后留在试管中的气体和塑料袋中的气体污染环境,可进行的操作是:                                     ;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
[解析]当铜片接触热浓硫酸时,有大量的白雾产生(白雾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小液滴缘故)并沿支管口喷在品红试纸上,使品红试纸的红色开始褪色,而且原来无色硫酸溶液开始变绿,当品红试纸完全褪成白色后,把铜片向上提使其离开浓硫酸溶液,反应马上停止。
【答案】(1)支管口有白雾,试管中出现绿色,品红试纸褪色,铜片部分溶解。
       (2)收集多余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在反应后的试管中、塑料袋中加适量的碱吸收so2气体  
so2+2oh h2o+so32或so2+oh hso3
【规律总结】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收物质中由水分子组成的的水蒸气或结晶水。可用作干燥剂,但一般不能干燥碱性和还原性气体。脱水性:将某些化合物中(主要是有机化合物)中h、o两原子按水的组成比2∶1脱去。(浓硫酸可用作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和脱水剂)
浓硫酸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先变红(酸性引起),后变黑(脱水性引起);而稀硫酸则只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不能使之变黑或褪色。
考点4  溶液中so42的检验
1.原理:利用ba2++so42 baso4↓(白色),baso4        盐酸、硝酸的特性。
2.试剂:                                      。
3.检验的误区
干扰检验的离子:ag+能与so42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 2so4;ag+还能与cl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cl;so32、co32、sio32、po43等能与ba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这些白色沉淀溶于强酸中。
4.检验步骤
①在待测溶液中加入       ,排除                            等离子的干扰。注意一般不用稀hno3,因为稀hno3能将      氧化成       而被漏检。123456
②在排除干扰后的溶液中加入        ,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则此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特别提醒]:检验so42的关键是既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又要注意操作顺序的优化,方能排除干扰离子的误导,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正确推导。
[例4]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
a.br           b.so42           c.h2so3            d.nh4+
[解析]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褪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3,因h2so3不稳定,分解产生的so2可使品红褪色。②加碱后加热,产生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有nh3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h4+。③加氯水时溶液显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br。再加bacl2有白色不溶于hno3的沉淀生成,说明此时溶液中含so42,但可能是原溶液含有的,也可能是氯水氧化h2so3产生的,故不能确定的为so42。
【答案】b
【误区警示】so42检验的误区:
①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误将co32、po43、so32、ag+等干扰离子判成so42,此时上述离子同样会产生baco3、ba3(po4)2、baso3、agcl的白色沉淀。
②误将ag+、pb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断定含so42。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42而含ag+或pb2+也会有同样现象。
因为ag++cl agcl↓(白色)  pb2++2cl pbcl2↓(白色)
③误将so3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以为有so42。该错误是未注意no3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ba2++
so32 baso3↓(白色),3baso3+2h++2no3 3baso4↓(白色)+2no↑+h2o
再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便错误认定一定含so42,也同样是落入干扰离子转化为so42从而生成baso4的陷阱中。

参考答案
考点1  硫的性质
1. 多种  淡黄  na2o2、agbr、黄铁矿、tnt
2. (1)na2s  al2¬s3   al2s3   fes  (2)so2   
(3)h2so4+6no2↑+2h2o   2so2↑+2h2o   na2s+na2so3+h2o
考点2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无  大于  没有  刺激性  无  有  能溶于   易溶于
2.酸性  不  caso3↓+h2o  ca(hso3)2   caco3↓+h2o   ca(hco3)2   还原  氧化  酸雨  温室效应123456
考点3  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强  弱  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   离出来的h+    so2    硫酸盐+so2↑+h2o
考点4  溶液中so42的检验
1.不溶于   2.可溶性钡盐〔bacl2或ba(no3)2溶液〕、盐酸 
4.①稀盐酸   ag+、so32、co32、sio32、po43      so32-    so42-    ②氯化钡溶液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huaxuejiaoan/22298.html

  • 空气炸锅|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钠碱金属不能放在】钠碱金属

    §6 1 钠【教学目标】1 知道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3 知道烧碱的工业制法和电解的概念。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重点】:钠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的化学性质。【难点】:通过钠跟水反应的...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镁和铝组成的化合物_镁和铝的重要化合物 (3节时)

    目的要求】: 1 认识镁和铝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主要用途; 2 认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 3 了解复盐和明矾的净水作用。 【重、难点】: 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方法】: 自学阅读,思考总结...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第四节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_第四节 环境保护

    1 环境自净和环境污染的概念 (1)人类的活动不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而大气、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使污染物的毒性和浓度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2)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发生了不良的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于是就造成环境污染。...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二课时教案】电离平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常识性了解电离平衡常数概念。(2)理解强、弱电解质分类跟电离平衡的本质联系。(3)了解碳酸、醋酸、亚硫酸、一水合氨等常见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常数大小,能比较它们的电离能力强弱。2.能力和方法目标(1)用电离常数比较电解质的电离强弱的方法,提高根据电离强弱判断相关...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_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三节 学习目标1 了解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等概念,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原理; 2 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注意事项。 学习过程一、自学探究1. 请回忆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2.从微观(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是放热的,而有些反应是...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高考化学盐类的水解图像题]2016届高考化学盐类的水解

    第24讲 盐类的水解考点1 盐类水解反应的本质(一) 盐类水解的实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某一种或多种离子跟 结合生成 ,从而了水的电离。(二)盐类水解的条件:盐必须能 ;构成盐的离子中必须有,如nh4+、al3+、co32-、s2-等...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硝酸第一课时]硝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的实验,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2)通过从酸的一般通性到硝酸的性质的推理分...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分子分母怎么区分_分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原电池课标要求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要点精讲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

    发布于:2014-09-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