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原理汇总]高二哲学原理大汇总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方法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拓展和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从主观方面来看,影响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原因是:①立场不同;②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
方法论意义:①要相信“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提高认识世界、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坚决抵制“不可知论”。 ②应当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一方面,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和特征,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名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12345678910
方 法 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8、坚持唯物主义与反对唯心主义的原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具体而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要有认真精神;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9、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相统一的。)
方 法 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10、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1、原因与结果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原因与结果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含义不同。‚时间顺序不同。在具体的联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与结果之间是一种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关系。ƒ地位与作用不同。原因处于主动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而结果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联系。二者相互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结果也离不开原因。‚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因与结果之间是一种前因后果、先行后继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12345678910
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第二,二者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理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ƒ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ƒ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 法 论:既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12、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1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把运动与静止结合起来。
1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具体: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事物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5、对立统一的观点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16、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 法 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17、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 法 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和同类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12345678910
方 法 论:对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1)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21、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22、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3、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没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 法 论:我们应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4、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 法 论: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2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原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看问题。12345678910
方法论: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6、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原理: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基础,坚持唯物论必须坚持辩证法。
方法论: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坚持从全面的、发展的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7、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原理: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是人区别与物的特点。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8、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29、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原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方法论: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同时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可靠、深刻。
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3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30、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的原理: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具体作用: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方法论:我们应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
33、认识的辩证发展原理: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发展的。
方 法 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或: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扩展、发展认识。)12345678910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原理: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1)区别:含义不同。‚客观依据不同。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ƒ作用不同。分析侧重于对部分的把握;综合侧重于对整体的概括。(2)联系: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赖。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前提,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指导分析。‚分析与综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过渡。ƒ贯穿于分析与综合方法之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同。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既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35、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原理: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创造性思维要以合理想象为前提,合理想象中蕴涵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方法论:我们要善于把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人的认识能力。
36、实践的基本特征的原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实践,要勇于实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37、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原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劳动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科学实验的伟大实践中去,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38、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根本动力、检验的标准和最终目的;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 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3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二者是统一的。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则为直接经验。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一切真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就人们获得的知识来说,大量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人们要真正掌握并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必须通过亲自实践。12345678910
方法论: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实践,取得直接经验。由于科学理论能指导实践,是人们进一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的基础,而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我们要认真读书,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轻视间接经验,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忽视实践的错误观点。
4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的作用原理):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1、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改善两者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的双重目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4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得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自觉地树立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43、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具有阶级性、多样性的特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价值观都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原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要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解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评价事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5、集体主义是正确价值取向原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12345678910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4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原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时而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4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关系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取向,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结合起来。
48、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原理: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因为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方法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以及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人性自私论”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因而是错误的。
49、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原理(动态角度):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有大小之分。(2)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50、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静态角度):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50、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尤其是自我价值的基础、源泉;自我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2345678910
方法论:在奉献中索取。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5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3)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④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52、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的原理: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是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进器②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也是人生精神支柱。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一个树立了崇高理想的人,就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时,都能矢志不移,勇往直前。
53、崇高的理想的作用原理: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54、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原理: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同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5、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②理想高于现实。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它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但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12345678910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56、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4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的作用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1、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改善两者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的双重目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91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