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本单元的地位
   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因此,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第九课讲矛盾的观点,第十课讲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综合探究讲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矛盾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即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147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识记
     ○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 理解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系统优化的方法。
      ○综合性思维方式。
   (3) 运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148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 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提示与建议: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 教学提纲
   框题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1) 联系是普遍的。
   (2) 联系的定义。
  2.联系的客观性
   (1) 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2)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 联系的客观性的基本要求。
   3.联系的多样性
   (1)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框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区别。
   (2) 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   
149
   (3) 处理好整体和部分关系。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 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的三个方面。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二)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1.本课的逻辑结构
   根据课程标准,第七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分.为三个目。
   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学习了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原理,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做到的三个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多样的。第二框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提和基础。这两框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如果说第一框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联系,第二框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联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50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只有一问。让学生从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的故事中了解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太阳风暴会影响地球,甚至会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联系的普遍性。
    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这一探究活动有两问。
    这一探究活动的第一问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圈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问就目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已经造成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的现实状况,让学生明确人类的活动又要受到生态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在客观的生存环境面前,人又不能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肆无忌惮地改造环境、改造自然。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所知道的实际事例进行讨论。
    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就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各种环节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的生命健康,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联系的多样性。告诉学生自然界中的联系是随处可见的,是多种多样的,有一些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些我们不容易看到,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认识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探究活动,通过引入恩格斯的一段话,把人类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昭示在学生面前,虽然恩格斯讲的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依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环境保护是人类永远的主题,保护环境与每个人有关,可以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旨在告诉学生一幅画就是一个整体,在这幅画中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作为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存在,正是因为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很好地处理和运用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使他人无法改动这幅画的任何一个地方,从中让学生得出结论,整体与部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和紧密的联系。
    第二个探究活动,导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及恩格斯谈论手的两句话,让学生从中体悟,人身体上的各个器官是构成人的活生生的肌体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它们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脱离了人的身体的手不能算是人体的一个部分。
    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通过木桶和短板的对话,谈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一个目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这一目主要是从这种关系中引申出系统和系统优化的方法。主要强调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对于这个事物的重要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第二个探究活动,叙述了唐代韩愈和宋代苏东坡的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旨在让学生
151
从中分析这两种学习方法中所包含的系统优化的哲学道理。这两个事例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贴近,教师在讲课中可以启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系统优化的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就要做到三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还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明白1+1>2的道理。可以说,这一目是上一目的逻辑延伸和递进。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冯湛造船的故事,理解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考察系统的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优化组合,最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在这里,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是这一课的最终结论,也是本课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新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中提出要“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要求。理解这一观点,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要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内涵。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首先,要知道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其次,要知道联系是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在现代科学中,相互作用是指控制系统的反馈过程以及物质系统中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过程。
    (2) 要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特性。
    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就自然界而言,从客观世界的巨大星系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的简单的生命体到高级的复杂的生物个体,无不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就人类社会而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种制度以及各种活动之间,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思维领域而言,人的思维活动的进行以及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观点、思想和理论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每一事物及其事物内部的每一因素都与其他事物或因素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地说,普遍联系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其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其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不与其他要素发生联系,或者不与整体发生联系的孤立存在的要素也是没有的;其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世界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纽结。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或过程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52
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有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有目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再次,联系具有条件性。要使学生认识到,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因此,认识和把握任何具体的联系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由于条件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性质、作用也各不相同。
    还有,联系具有多样性。所谓联系的多样性,就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种多样,各有自身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同时又要求人们要具体地分析联系的多样性。教材中指出了几种不同形式的联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和认识各种形式的联系。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我们了解世界的联系图景,不仅要说明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随着人类改造实践活动能力的增强,人类活动范围和活动深度的迅速扩展,人类面临则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防止重大疾病与灾害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前人未曾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运用联系的、全面的、综合的辩证思维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同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性思维,对于青年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事物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不仅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而且部分与整体之间也相互联系,因此,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要正确的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各个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同一事物来说,整体体现为数量上的一,部分表现为数量上的多,整体与部分之间有着确定的界限,不能混淆。二是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受着整体的制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53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是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在整体中的意义,不成其为部分。二是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状态影响着部分功能的发挥,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状态变化了,部分的性质和功能状态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影响着整体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关键性部分的性质和功能状态的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到决定性作用。三是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原来作为整体的事物,相对于更高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了部分;原来作为部分的东西,相对于更低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为整体。
    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或大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国家都是整体。整体总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缺乏全局观念,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一个部分,那就不可能处理好各个部分的问题,势必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从而不利于整体的平衡和发展。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在现代科学发展和经济组织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搞活局部,充分发挥各个局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对于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联系中把握各个部分,在联系中把握事物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和准确地认识。
    从实践方面来说,系统优化方法要求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功能状态的优化,力求系统的最佳效应。系统的性质是要素、结构、环境三者的函数,其中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十分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有序,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一个工厂,在人员、设备、资金和其他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组织管理工作做得好,使结构有序,配合默契,就会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是“一盘棋”,个别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必须从系统整体出发,搞好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和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必须相互配合,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必须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共同进步,所有这些都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兼顾,大力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54
    (二)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联系中的区别?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各有自身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所以,才能有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不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也就无所谓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2.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一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人类诞生之前或在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领域中,存在着纯粹自在的客观联系,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如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村庄或学校之间的联系、两个机械系统之间的联系等,尽管这些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这些“人为联系”只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因此,人们头脑中的联系观念并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联系观念才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
    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把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作为辩证法的第一原则,就是把辩证法建立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之上。是否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所在。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如果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划分的话,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有些联系是直接联系,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而直接的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些联系则是间接联系,要经过若干中间环节而间接的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事物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着,这是内部联系,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也相互联系着,这是外部联系,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有些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有些联系则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它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区分为主要的联系和非主要的联系、决定性的联系和非决定性的联系、长远的联系和暂时的联系等。对于联系的所有这些区分以及不同联系在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55
物发展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所起的不同作用,都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因此,如果不去分析和研究联系的多样性、特殊性,所谓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套语,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不会有任何意义。
   4.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唯物辩证法是唯条件论者,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灭亡。认识事物,要认识事物的条件;改造事物,要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离开条件,一切都谈不上。例如,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起来。当然,条件是可变的,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人的活动是以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同时又是参与条件的变化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历史,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条件的历史。但是,条件的变化也有它自己的规律,人们改变条件和创造条件,也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为了确保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功,我们要努力把握客观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所依赖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全面具体地分析各种条件的性质和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从现实条件出发,去做那些具备了一定条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的事情。同时又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5.如何把握系统及其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无论是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包括人们的思想认识一般都是以系统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一事物或过程,因其内在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系统,每一事物或过程又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在宇宙天体中,从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等,无不显示出层次分明的系统性。在微观世界中,从原子、原子核、电子到基本粒子,也都是层次不同的大小系统。在生物界,每一个细胞都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体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生物种属和生物群落也都自成系统,呈现系统性。人和人类社会的系统性也很明显。每一个人都有其生理上的系统性,如骨骼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每一个人都同他人结成层次不同的系统,如家庭、乡村、学校、企业、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等。人类社会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要素组成的系统。人类文化、社会意识、个人思想也都以系统方式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56
存在。综观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层级不一、大小不同、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连的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可见,系统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存在状态。
    系统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1) 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任何系统都是由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o-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能离开作为整体的系统而孤立地存在。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有着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功能。木桶具有盛水的功能,但无论有多少块木板,如果没有特定的结构,木板是不能盛水的。飞机有在天空飞翔的功能,但飞机上的任何零件在孤立状态下也不会有飞翔的功能。一盘散沙、相互掣肘的军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整体的新功能来自各个部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优化。各个部分、要素之间如果结构不合理,互不匹配,互不合作,整体就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挚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1+1<2的效应。结构优化的系统整体具有构成它的各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性质、新功能,就是人们通常讲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又表述为1+l>2。系统整体的功能状态是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也仅仅在这种相互联系之中而存在。各组成部分及其联系发生变化,系统的整体性质也将随之变化。当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尤其是关键性要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系统中的其他要素,就可能引起系统整体功能状况的改变。
    (2) 层次性。层次是指系统中包含的有差别的等级。系统由要素组成,要素是系统以下的第一层次,就是子系统。在更小的范围内,要素又自成系统,包含着更小的系统。系统的层次具有无限性,每一层次就是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层面系统,这些层面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多维的立体的层次网络。不同层次的系统既有其运动的共同规律,也有各自运动的特殊规律。把握和利用系统的层次性,就要遵循其中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
    (3) 结构有序性。系统的结构是由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按一定的秩序、方式或比例组合而成的,是各要素之间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任何系统都有自身的结构,结构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蕴含并规定着系统的性质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就相对稳定,结构变化,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相应变化。结构有序合理,会促使系统的发展,结构失序或不合理则阻碍系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为了促使系统的发展和功能状态的提高,就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
    (4) 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状态。任何系统都必然要同其他系统相互联系,成为开放性系统,这是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是紧密联系的。系统论是专门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科。系统论在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不断地丰富和证实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57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第1课时着重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着重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训练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二) 教学方法建议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人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让学生亲历“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在探究中认同价值目标的教学理念。
     (1)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观点。
     (2)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观点。
     (3) 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54页):“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学生通常能够观察到现象的联系,但很难深层地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在进行本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如,科学研究中许多对于事物运动规律的发现。除自然科学外,社会科学领域中也有许多规律性的探索。如,经济运行的规律、国际交往的规律以及人才成长的规律等。活动中不仅可寻找到许多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探讨和分析中懂得用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
     探究活动2(教材第55页):“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很好回答,但是深层追究,学生却不一定得能分析清楚,可引导学生举出实例来说明原因。如,1998年特大洪水的原因,“三门峡工程”与其上游渭河水患的联系,以及近年来仍然存在着的乱砍滥伐导致的后患等,都可以联系“五个统筹”说明联系观点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3(教材第56页):“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分析清楚,因而此探究活动也具有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的功能。为此,教师备课时要收集一些资料,做好知识的准备,以能够自如地驾驭教学,引导主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联系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
探究活动4(教材第56页):“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
158
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此探究活动仍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很浅显但很重要的问题:100多年前,就当时的社会状况看,应该没有像现在这样污染严重、资源枯竭,但恩格斯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原因是什么?现实生活给了我们教训和惩罚,我们才认识到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没有这些教训和惩罚,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还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探究活动5(教材第57页):“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能够想到这幅画不能改动的原因在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但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的普遍意义,却是有难度的。教学中可以由此引申一些问题,通过“谈谈看法”,联想到别的类似问题。
    探究活动6(教材第57页):“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此探究活动仍然要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重点探讨的问题是部分离开整体是无法获得意义的。也就是说,部分的意义是在整体中获得的。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某一群体中个体的意义,自然界中某一具体事物的意义,说明个体的意义是在群体中获得的。
    探究活动7(教材第58页):“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此探究活动与上一个活动的侧重角度不同,主要分析说明部分对于整体的价值。因为只有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结构优化合理,才能使整体获得功能最大化。可以列举生活中的许多实例来说明,如,接力赛中每一个运动员的良好表现将决定整体的成败,人们知识结构中的每一部分的状况将会影响其整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企业的良好信誉也会决定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形象等。
    探究活动8(教材第59页):“上述两种学习方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可能都知道一种说法:8—1>8。这里指的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调整或休息,或体育锻炼,才能获得更充沛的精力,从而使工作或学习效率更高。探究活动可以由此话题引发,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考,联系生活中更多的事情来探究。
    探究活动9(教材第59页):“多浆船在性能上是不是其他船只性能的简单相加?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浆船?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的有什么启发?”
    此探究活动连接上一个活动,还要着重说明系统优化思维的重要性。但更强调从整体着眼,优化局部。可以此探究的最后一问开展活动。如,设计问题:“对你的启发表现在哪
159
些事情上?”可以让学生分组找一些实例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共享。还可以讨论假如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等。
五、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建议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结合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理解本课的有关知识,并把寻找联系的实例、系统优化的实例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
     2.划分学习阶段,在每一阶段结束时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典型问题,并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观察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能否顾全大局,具有整体观念,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认同并践行辩证法的系统整体观。学生要学会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整体观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4.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是否也有短板现象,总结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运用系统优化方法产生的促进作用。
    5.以“瞎子摸象”、“叶落知秋”、“管中窥豹”为题,揭示成语所包含的哲理,编写成小品或者短剧,在校内表演并座谈交流其中的道理。由学生自主以表演单位按不同等级评价。
    6.指导学生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为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设计一个合理解决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选。如,你们班如何报名校运动会的项目,才有可能夺得团体总分优势?你怎样合理安排各科的学习时间,才能取得各科好的学习成绩?等等。
   (二)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是无所作为的。
   思考提示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联系的形式是可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改变事物联系的条件,使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发生改变。所以不能说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无所作为。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思考提示
   对于自在事物的联系来说,它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人为事物的联系来说,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但这并没有改变联系的客观性,仍然是客观的。
3.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思考提示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
160
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但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直接的联系。
   4.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
   思考提示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在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状态下,系统整体的功能会获得加强或升级,出现1+1>2的效果,如果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结构不合理、不协调则会降低系统整体的功能。
    5.“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思考提示   
    整体的功能是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也仅仅在这种相互联系之中存在。部分功能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发生变化时,甚至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着决定的作用。“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要重视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的决定作用。
    6.对于治病,有的大夫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大夫则是辨证施治,综合治疗。哪种治疗方法符合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思考提示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由各个器官有机联系构成,离开了各个器官,生命就不能存在。如果某个器官有了疾病,就会影响到与之相联的其他器官乃至全身。所以,要准确了解身体的疾病,就必须从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对人体系统进行分析、找出病根,做到辨证施治,综合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仅就部分而看部分是不行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7.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联系。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现代人类面临的突出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有技术、有资金进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有的人认为,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发展经济必须以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掠夺式消耗资源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保护自然资源是第一位的!
    有的人认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极其宝贵的,也是难以再造的。发展经济不能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坚决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
161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你认为应当怎样权衡、处理发展经济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意见和想法。
    思考提示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立足当前、照顾长远、综合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用普遍联系观点作指导,用综合思维分析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 名词解释
   1.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整体与部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各个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3.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
    (二) 相关资料选辑
    1.恩格斯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逝。”(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9页,1995年版。)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他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物质的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是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由此可见,没有运动,物质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运动也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
162
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随同这种含粉的块茎一起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一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进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是多,人们就越会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这种观点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到最高度的发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9、347、383—384页,1995年版。)
   2.猫与三叶草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猫与三叶草”的故事。这个故事听起来出人意料,仔细分析起来却又合乎情理。这是一个生态学上的经典事例,说明“自然界中地位相去甚远的动植物,常由一种网把它们很复杂的联系着”。
    事情是这样的,在英国,只要猫多了,牛肉就便宜。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解释道:英国到处都长着一种豆科的饲料植物叫三叶草,它的花较长,必须有一种长嘴的野蜂在汲取花蜜时,替它传粉。这里野蜂很多,因而使三叶草能够很好地传授花粉,使三叶草长得繁茂。但是有一种田鼠专门喜欢吃野蜂的幼虫,常常捣毁蜂房使野蜂不得安生,影响了三叶草的传粉。学者们发现,在村镇中,野蜂比别的地方多,是因为许多家中都养了猫。猫吃田鼠,所以那里三叶草特别茂盛,这就为养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在这里,养牛业通过田鼠、野蜂同养猫发生了联系。养猫多的地方,田鼠少,野蜂多,三叶草繁茂,养牛业就发达。养牛业发达,牛就多,牛多,牛肉价格自然就便宜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一位德国科学家说:三叶草之所以在英国普遍生长,是因为有了猫。照此推论下去,三叶草是英国牛群的主要饲料,而英国海军的主要食品是牛肉罐头,于是三叶草在生态学上与英国海军发生了联系。这么看来,英国当年拥有一支称霸一时的海军,成为世界强国,最终应该归功于猫了。
163
   3.一举而三役济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途遥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人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4.美国“哥伦比亚号”事故的原因
    据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是这架航天飞机发射升空81.7秒后,从其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一块重量不到两公斤的泡沫材料撞上了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部件并形成了裂孔。当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空气从破损处进入机身内部,造成飞机爆炸、7名宇航员丧生的悲剧。除了泡沫材料撞出的裂孔外,美国宇航局组织管理上的缺陷也是酿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悲剧的重要原因。这是“哥伦比亚号”事故最终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可见,在特定情况下,一个微不足道的要素也会引起系统整体功能状态的改变。
    5.一首发人深省的摇篮曲
    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整体的观点,从它的总联系中去认识它的各个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各个部分的价值,切不可目光狭窄,因小失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一首1620年的摇篮曲:“为了一枚铁钉,竟失去了一只马蹄铁;为了一只蹄铁,竟失去了一匹战马;为了一匹战马,竟失去了一位骑手;为了一位骑手,竟失去了一次战役;为了一次战役,竟输掉了一场战役;为了一场战役,竟亡了一个帝国”。
    6.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神州五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正式启动,整个工程分别为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航天测控与通信等七大系统。围绕七大系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全国有3000多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的赤诚之心和自强拼搏,共同铸起中华“神舟”。对于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结构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如何组织安排人力、物力、财力、设备、资金,以期最可靠、最有效、最规范地达到预期目标?这是任何一种传统方法都不能胜任的,只有运用系统方法,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综合优化,才能使整个工程协调一致地如期完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64
    7.值得关注的“第四环境”
    近年来,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的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0~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0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90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