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也是一种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介绍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三) (学案)学法指导
    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利用网络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要求同学们在网络学习中增强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主与辅、多与少、人与机、虚与实等关系。例如,现在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在网上浏览,然后,再从网上寻找一下,这些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再如,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网上会有许多论述,有哪些方面在教材上还没有提到等。
61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要准确理解社会实践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这个重点,应该把握以下知识层次:
    1.(学案)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一部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创新史。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
    2.(学案)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采风活动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作来源于生活。人类在改选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也不可能有任何新的发展。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要认清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题: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他早期的作品多描绘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世纪初,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使他将文学的笔锋转向革命。他在自己的作品《海燕》中借海燕之口表达对社会变革充满激情的呼唤:“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12345
    (二) (学案)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xx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材上从两个方面来说明文化创新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又是进行文化创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创新的标准。另一方
62
面,文化创新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例题:电影艺术已经走过百年,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吸引了无数观众,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如今的世界电影,以宏片巨制、双超大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球幕电影、动感电影等高新技术,创造着巨大的文化反响。从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    )
    a.文化传播    b.文化交流
    c.文化继承    d.文化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因此,a、b、c三个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只有d选项是正确的。
    (三) (学案)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教材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引出文化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并提出文化创新的号召。对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必须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第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新的文艺作品。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挖掘广大群众的创新潜力,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良好风气。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文化创作的源泉是(  ) 1.c
    a.创作者的灵感    b.良好的环境
    c.社会实践    d.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学案)《九章算术》问世后,一直有数学家为它做注释工作,并在注释过程中不断引人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做的注解。他改变了《九章算术》中数学名词约定俗成的惯例,对正负数、方程、幂、开方、勾股等数学用语加以界定,使这些定义内容简明、逻辑清晰,成为推理论证的坚实基础。他提出的“割补术”,把复杂图形变成简单图形,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更为简便,形成了中国古代几何学的特色。上述材料表明(  ) 2.d12345
63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学案)文化创新作用的表现有(  ) 3.d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④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4.(学案)从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看,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是(    ) 4.a
    ①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④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1.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关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新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但是,归根结底,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2.(学案) “孝”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最初,人们把“孝”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这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在发展过程中,“孝”被纲常化后,称“父为子纲”,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发展到“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是在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通过“孝”的演变历史,谈谈你对文化创新的认识。
2.一部人类文化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每个时代的文化总是在前一时代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一切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糟粕部分的去除,对其精华部分的弘扬,并加进了新时代人格平等理念,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创新。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1990年,电视剧《渴望》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它描写的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没有宏大的场面、华丽的布景,但它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吸引了观众;剧中人物富有个性,感情真实。女主人公刘慧芳善良、仁厚,集中华美德于一身,而她的生活却又带有悲剧性的色彩,这深深打动了观众,产生了很强的审美效果。那时,人们每天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渴望》的播映。
64
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电视剧《渴望》的成功之处。12345
1.提示:第一,可从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人手进行阐述。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作品。《渴望》这部电视剧正是由于创作者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获得成功的。第二,可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关系人手进行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
    2.(学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一种既非完全外国式样、又不同于中国传统古装的新式服装——中山装问世了。据说,它是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后,倡导不穿封建王朝旧服,指示广东人黄隆生参照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和西服而设计成的。
    材料二中山装的基本式样为上衣站翻领、对襟、五纽、四个明袋。裤子前开缝、两侧各有一个大暗袋,前有一小暗袋(表袋),后面一带软盖的暗袋。中山装款式的确定,是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含意,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品必须为三个扣子。因此,中山装是在西装基本式样上渗入了中国的传统意识。它穿着方便,适于携带随身必需品,充分体现了方便、实用的设计思想。同时,它又格调朴实,庄重大方,既具西装韵味,又显东方气派,深受当时国人喜爱,被国际服装界视为中国男礼服的典型式样。为纪念率先穿用者孙中山,人们便将这种服装称为中山装。
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材料一、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一说明文化创新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服饰文化。材料二说明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北京奥运会徽
    彰显“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XX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性主体图案,既富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极为鲜明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深刻主题和XX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
    会徽彰显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凸显了XX北京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会徽中的篆字似一“文’’字,它代表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一个不仅创造了象形汉字及竹简、篆刻、书法文化,而且创造了围棋、蹴鞠和捶丸等丰富体育文化的中国。12345
65
    会徽中的篆字又似一“京”字。它代表有3000余年悠远建城史而又青春焕发的古都北京。奥运与“城”有着悠久的联系。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伴随着城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在希腊的雅典,也是从城市开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北京又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的国际大都市。会徽中的篆字“京”,恰如热情洋溢的青春北京,张开双臂拥抱今日的世界,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客宾朋。
    会徽下部是以中国书法写成的、富于汉简古意的英文beuing和阿拉伯数字XX。英文beuing和阿拉伯数字XX以古老的汉代竹简的书写方式写成,稚拙而又生动有趣,古朴而又极富现代气息。它与奥运五环一起,构成了西方与东方、奥运传统与文化创新的和谐共存的新图景。
    会徽中的阴文将印章篆刻艺术与运动的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字形幻化为一个飞奔撞线、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它代表着运动的奥林匹克,也代表着当代中国对人类、对人的生命、对普天之下兄弟姐妹的深切关爱之情。人文奥运推动的全民健身就是对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理念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它的全民奥运和全民健身,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会徽所展示的东方文化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是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的生动补充,展现了奥林匹克主义和平、和谐、和爱、和美的新境界。和平是人类永恒的祈愿,然而在一个人类生态受到巨大破坏的当今时代,自然和人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也成为奥林匹克紧迫的课题。奥林匹克又是力与艺术之美的高度结合,彰显了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的美,体现着人类对力和美的永恒追求。
    (二) (学案)杨丽萍打造云南生态舞蹈
    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其七成演员来自云南的田间地头。
    《云南映象》是一部传统和现代之美兼而有之的舞蹈新作。它深入发掘了云南民族文化,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全新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出少数民族勤劳、朴素、善良、纯洁的生活和爱情。舞剧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场歌舞组成。来自滇山村寨的数十名舞蹈演员,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展现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
    杨丽萍告诉记者,七成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甚至田问地头。为了集中反映云南文化的深厚积淀,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印象,她特意带领歌舞创作者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采风,从民间邀请了上百位业余演员,他们中大多数是农民。“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生生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是杨丽萍的理想,也是《云南映象》的真正意义所在。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68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