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学时: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

问题①、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
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
(“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  ,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      ,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       》、《          》、《            》
中篇小说:《           》、《                 》、《          》123456
散    文:《          》、《           》、《              》、《           》等。
三、文章的学习
问题②、文章标题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和描写的内容,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
明确:没有。还写到了南国之秋。

问题③、概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问题④、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有让他难以割舍、忘怀的地方,是哪些秋景让作者如此牵肠挂肚呢?
明确: 清晨庭院景(色)
 槐树的落蕊(形)
五幅秋景图 秋蝉的残声(声)   总特点“清、静、悲凉”
 秋雨话秋凉(味)
 秋树的奇景(实)

问题⑤、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
明确: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把五幅画连接起来的“神”——带有幽思落寞的向往眷恋故都的思想感情。
景与情的结合点——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问题⑥、具体分析各幅秋景图,找出反映此特点的语句。
①清晨庭院景(3段):
这里不去写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等风景名胜,而却写“租一椽破屋”的好处,其中这个“破”字用得好,符合作者寂寞、忧郁的心情。“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
作者把牵牛花从好到差排队:蓝、白--紫黑--粉红;写花底的秋草,用“几根”、“疏疏落落”、“尖细”来修饰,这也显出作者低沉、苦闷的思想感情。
②槐树的落蕊(4段):
清、静--“满地”作“铺”的补语,说明落蕊之多,“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否定句,表明无声无臭,“静”到极点,“清”到极点;扫帚的丝纹用“细腻”、“清闲”来修饰,也显得 “清”、“静”。而“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则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③秋蝉的残声 (5段):
  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蝉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说明普遍、多,第二句说南方城区无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幽静。(一句“秋蝉的衰弱的蝉声”,以动写静,更增添了北国秋天“清静”的特点。本文为了突出北国秋天的这种特点,往往采用了这种写法,比如前面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后面的“息列索落”的雨声和“缓慢悠闲”的人声,都同样给人幽静的感觉。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反衬”。
④秋雨话秋凉(6-10段):
  这一节,作者用“奇”、“有味”、“像样”三个补语概括描述秋雨的特点。用拟声词“息列索落”形容雨声,最后描述都市闲人话秋凉的场景,用“缓慢悠闲”作定语修饰“声调”,“微叹着”作状语修饰“互答”,写出了人的神态,都突出了“清、静、悲凉”的气氛。123456
⑤秋树的奇景(11段):
  这一段共四句,首句以“奇景”统领全段,二、三句写枣子之多、枣子的形状及结果的过程;第四句说明枣子成熟到“淡绿微黄”才是秋天的黄金季节。这一段似乎基调比较明朗,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西北风”也来了,“尘沙灰土”也来了。

小结:这样看来,本文写景,总的基调是“清、静、悲凉”。这种感觉,似乎是不好的,好像不是在赞美北国之秋。其实,这是“悲剧美”。这也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的传统的心态。我们接下去看作者的议论就可知道--
           议论:议秋(12段)
这一段,说明“秋”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一句最能突出作者对秋的认识和评价的,是哪一句?请同学们把它读出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萧索的感触来的。”)
看来,能够欣赏秋天的人,是有感觉、有情趣的人。秋天是很好的,很有内涵的,也是很值得“深味”的--但最值得深味的,在作者看来,要算哪里的呢?--北国的秋天了。

问题⑦、故都的名胜颇多,可写者比比皆是,有香山红叶,有颐和园、昆明湖等,为什么不写这些景色,而写普通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
明确:这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关:“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这些都是有名的景点,定然十分热闹,不符合作者要写的心境--寂寞、忧郁、清静、悲凉等等。所以应当选些“冷色调”的景物。这就是“以情驭景”,“驭”,就是驾驭,即选择景物,同时,这些景物又确切地表现作者的感情,这就叫“以景显情”。
 

四.阅读迁移
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栗子珍

落叶是秋天纵情舞蹈的红裙子。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从瑰丽的晚霞里吹来的风,把季节的火焰,吹进了山坡上的枫树林;把天上的酡红吹满了柿子的脸。
山里的姑娘来卖鸡爪果了。秋风把姑娘的皮肤吹成一种带白纹的红色,红殷殷的鸡爪果,摆满了街角和路边,摆在菜市青悠悠的莴苣与脆生生的白菜间。姑娘们作起喉咙,把一声声的叫卖,喊成一串串紫金铃。
疾风飒然,正是卖风车花的季节。那七彩锡箔纸做成的风车花,插在卖花高高的架子上,辘辘转动着,迎风招展成风情万种的红袖……孩子们追逐着,一个个眼睛里伸出手来。
红枫习习烧红了江岸。挖沙的趸(dun)船,空空咚咚地将江湾闹成一支火红的曲子。
石砌的码头露出来了,一直伸进江心,提着红桶子的大嫂正在码头上洗衣服;运沙的小划子划过那码头,年轻的艄工吹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口哨。
摘柑子的人的笑语,从山坡上流下来,像桃花汛。
嘹呖的大雁飞过天空,洒下一串红色的乡思……
啊,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把生活、把生命涂抹成一种红艳艳的、诱惑人的美丽。

五、课后作业
语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123456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a)雨过,云渐渐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b)
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123456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7.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a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8.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分析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123456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9.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b)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10.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b)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11.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d)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2.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b)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4.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168.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