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七篇】诗歌散文欣赏第七单元 与自然为友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 与自然为友
三维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作者对大自然的理性思考。
2.调动感官,体察文中自然的变化。
3.走山访水,以正确的方式亲近和了解自然。
单元解读
赏鉴散文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情与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或呈现为托物抒情,将景物赋予作家自己的品格、性情、风貌,从而组成一组体现作家情愫的意象;或融情于景,作家将个人情感渗透进景物的精细描摹中,踪迹了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读出作家对景物的修饰;还有可能移景就情,作家不按实际位置来描述景物,而是按着自己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笔下的景物方位。
1.关注写景。关注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情志的不二法门。由于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景物呈现个性化的布设,所以比较鉴赏可以获得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
2.体味情感。写景状物的散文因情设景,情感丰厚,因此要将自己的感情调适到最饱满最充沛的状态阅读文本。
3.注重审美。用审美的眼光读文本,品味美景美情,就能获得美的享受,进而生成富有创见性的评判。
4.品评语言,鉴赏技法。透过优美的语言可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文本美的感知。通过鉴赏技法,获得写作启示。
本单元选文也各有特色。《英国乡村》介绍的是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淳美的风俗人情,全篇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又富有深刻的历史感。与纯粹的写景散文不同,这篇文章的意图在于确立一种稳定和谐而又富有诗意的社会范式,因此注意了写景与记人的结合,把描绘的重点放在“欲对英人的性格有所了解”这个目的上,突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道德信仰等,在人与景之间营造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学习时要围绕这一中心,深入把握文章的脉络。《京都四季》写“京都四季”,形散神不散,在看似漫不经心中,却透着章法上的精心安排,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心与境会、神与物游的诗意氛围。《堤契诺秋日》描绘出画家眼中的自然。作者长年生活在堤契诺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山村,静心体会着一种“最简朴、最虔诚的农夫生活”,景物描写细腻美好,感情抒发自然诚挚,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学习这两篇文章,要在抓住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看看它们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话题引入
归去来兮,采菊东篱;登山观海,对影三人。本单元有些章节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章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些来自异域他邦的散文佳作,凭借精巧独特的匠心,间以隽永无比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摹,表达了大师们对自然人生的丰厚感受和深邃拷问。与自然为友,梅妻鹤子;返归自然怀抱,陶然自得。像欧文一样漫步《英国乡村》,人在画中游,物我两谐,情趣盎然。在烦扰日增的今天,自然也会勾起人们的悠悠之情。而《京都四季》让我忆起了《济南的冬天》,又怎能不让人《想北平》那贴近自然的感觉。那鸡鸣桑树巅的亲切,真切地流露出作者热爱故国山川的情感,《堤契诺秋日》不就是《故都的秋》吗?宁做明月风中客,不为名利场中人。读着它们,自然会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将我们提升、提高。
问题导引
1.《英国乡村》描写的是一个世纪以前英国乡村古典宁静的田园景象,也许在现代文明车轮的碾压下,这些田园景象将消失殆尽,对此,你怎么看?12
答案: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层面的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富于群情人伦的社会道德修养问题。现代文明车轮碾压之下,不仅仅是环境平衡的破坏,更为危险的是道德人心的沦丧,是社会和谐心态的失衡。因此,在尽力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寻求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心和谐的新道德。
2.《堤契诺秋日》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作者用舒缓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他所体验到的堤契诺的安详宁静与闲情逸致,表现出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3.《京都四季》和老舍的《想北平》以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相比较,有何异同?
答案:(1)《京都四季》描写京都的四季入骨入心,细致入微。老舍的《想北平》说“(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故都的秋的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所以,文中对于“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2)独具特色的匠心都来自深入的体察和体味,是作者将自己与外部世界真正融为一体的结晶,也是长期浸染沉思的产物。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160.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