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一等奖]《窦娥冤》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关汉卿和他生活的时代                    2、掌握元杂剧的相关常识          能力目标:1、通过深入品读文本,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内心世界,并且理解作品创作的深层含义。                     2、通过诵读法,品味关汉卿元杂剧的语言特色                    3、运用对比和分析法,理解文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情感目标:同情窦娥的遭遇,同情她不幸的一生。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投影展示粤剧《窦娥冤》的图片)这就是被后人高度评价为:“中国杂剧第一戏”的《窦娥冤》。王国维对其的评价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这部剧的作者就是元代杂剧大师——关汉卿。 看看幻灯片,酝酿情感,批文入情。二、了解作者1、请同学们所说你了解到的关汉卿(文化常识)2、“我”眼中的关汉卿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狂狷不羁,傲然独立。“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是个饱学之士,从他的作品中一再的提及易、诗、书,春秋、周礼、礼记、四书等经书并加以诠释可知。而其戏剧作品的主角又多取材自历史人物与事迹,亦可知他对历史典故是熟悉的。饱读诗书的关汉卿一生却没有走上仕途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他的狂放不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他生活的时代说起。关汉卿生活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代社会,尚武轻文,等级森严。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被压在最底层;职业分十级,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在元朝之前,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走上自己的仕途之路,所以那时的读书人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可到了元代,朝廷取消了科举考试,这样读书人没有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沉沦于娼、丐之间的汉族文人,关汉卿一生漂泊,穷愁潦倒。为了自己的生存,同时又可以有一个展现自己的方式,所以许多的读书人结交了当时同样地位低下的戏剧人,开始写剧本。甚至还亲自到排练现场做导演,粉墨登场做演员。他和当时的演员珠帘秀等关系很好,还创立过“戏曲协会”,这个成就在文人中间算是“成功人士”因为很多文人还靠写字作画来乞讨生活。他不向命运屈服,考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戏剧的舞台上画上了辉煌的一笔。123456号已斋(一作一斋)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另三位元曲大家及代表作品马致远《汉宫秋》——悲剧、白朴《墙头马上》——爱情剧、郑光祖《倩女离魂》——爱情剧) 三、杂剧知识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可以堪称是元杂剧的典范,全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折”既是一个音乐单元,又是一个情节段落、叙事单元。一折戏,由同韵同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而一部杂剧的四大套曲又与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相呼应。“楔子”则是四折正戏之外的过场戏,主要起联系剧情的作用,其位置灵活,并不一定置于剧首。元杂剧采用角色化的叙事话语形式。 “角色”是表征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善恶、美丑、忠奸、贤愚等特点的人物类型,演员既代表某个“人物”,又代表某类“角色”。如男女主角分别称为“正末”与“正旦”,一般都是正面人物。对人物的“角色”定位包含着作家对人生、人性的褒贬评判。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如粗暴勇猛的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卜是“娘”的简写)、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邦老(盗匪)等、洁郎(和尚)等角色。元杂剧采用一人主唱的表演方式,一折戏的一套曲子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由正旦主唱的戏叫“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 学生依据发的材料进行比照,了解相应的名词。并做好笔记。四、理清情节师:本剧就是“旦本”由女主角——窦娥主唱的。下面请同学回顾一下楔子和前三折的故事情节。楔子:人物——蔡婆婆、窦天章、端云蔡婆婆和8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比较有钱,职业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婆婆。穷酸书生窦天章因为进京赶考所以两年前借了蔡婆婆的钱,连本代利40两因子没有能力偿还。所以就决定将自己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婆抵债。端云3岁死了母亲,生的漂亮、性情善良,很讨蔡婆婆喜欢。于是将端云收养,将来做自己的儿媳妇。并且给他改名叫作窦娥。还额外给了窦天章10两因子作为应考用的盘缠。窦天章很是感激。第一折:人物——蔡婆婆、窦娥、张驴儿父子、赛卢医(元剧中对庸医及卖药人的讽刺性的通称。春秋时名医扁鹊是卢国人,故有“卢医”、“卢扁”之称,此处“赛”是反语。)蔡婆婆去问赛讨债,赛无力偿还就想出了一个杀人灭口的主义。正巧被张驴儿父子撞见,蔡婆婆才幸免遇难。赛医害怕再生事端,于是放弃了行医到农村卖老鼠药去了。蔡婆婆十分感激,并且在无意中说出了自己家的情况。张驴儿父子遂生歹念——威逼蔡婆婆和窦娥与他们父子俩成亲,如果不答应就勒死蔡婆婆。无奈之下蔡婆婆将他父子二人带入家中,和窦娥说明缘由后并没有得到窦娥的同情,反而被窦娥骂了一顿。张驴儿得妻心切,于是想要通过毒死蔡婆婆独占窦娥。于是到了赛卢医那里买来了毒药。一开始赛卢医不肯给,后来被张驴儿威胁说如果不给就将他预谋害蔡婆婆的事情揭穿。有一天,蔡婆婆想喝羊肠汤,张驴儿见机会来了,待窦娥熬好后将毒药放入其中。美成想蔡婆婆闻到味道说很恶心,就让与张驴儿的父亲吃掉了。张驴儿恶人先告状将窦娥告上衙门,审案的官人不辨是非,收了张驴儿的钱财就匆忙判案。结果一桩冤案诞生了。123456第三折:人物——窦娥、蔡婆婆、监斩官、刽子手等 同学看课文提示对于前三折的概述。五、深入文本(第一场)1、师: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这一部分又是由几个场面组成的呢?2、下面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个场面——押赴刑场,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3、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正宫·端正好】、【滚绣球】这两段,体会窦娥讲了几层意思?“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4、字词疏通:(串讲)动地惊天(“动”、“惊”使动用法)朝暮(名作状 从早到晚)合:应该(“粉蝶如知合断魂”、“文章合为事而著”)顺水推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这里指“天地”和人间的丑恶官吏一样也是怕硬欺软,颠倒黑白。师:窦娥认为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体现的是对鬼神的信赖、信仰。但是现实却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造千年”,天地怎么也会这样黑白颠倒呢?这是窦娥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窦娥对天地是由信仰——怀疑——痛斥)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同学分角色朗读,其它同学对照课文认真研读。  一层: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二层:窦娥痛斥“主宰人间命运”“主持公正”的天地没有原则,颠倒黑白。 (第二场)1、师:如果说第一部分两曲如急风骤雨般酣畅淋漓的话,那么到了第二部分,主人公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从中找出能够体现窦娥性格特征的语句。2、提问:读【快活三】、【鲍老儿】思考为什么窦娥一再重复死了之后要给她烧纸钱、吃凉浆呢?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明确:这也可以看作是安慰婆婆的遗嘱。窦娥生前心系他人,死后也没有奢望,心灵是多么的美好。激起了人们对她的深切同情。“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表现了窦娥对婆婆的孝顺。“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表现了窦娥的善良。  (第三场)1、提问:窦娥在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愿?善良的窦娥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无头誓愿呢?师:“血溅白练”:古人是非常重视“血”的。血缘关系,血统等词语的产生,民族间禁止通婚等保持血统纯洁的方式都可以证明“血”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窦娥认为这个世界无比黑暗,她不想让自己最圣洁的血被尘世的土地污染。“要一领净席”的“净”,“等我窦娥站立”的“站立”,“又要丈二白练”的“白”。鲜血都溅洒在白练上,表明窦娥的纯洁无暇,活着的时候没人给自己做主,死了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正所谓非常之冤必有异象,窦娥让人们由这些异象而明白自己是冤枉的。123456“六月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我窦娥遭受的冲天的冤屈,定会感动得上天滚出雪花,用这雪花掩盖了我的尸首”。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滚”,让我们分明感受到,那雪花冰花分明就是老天因窦娥之冤而感动的流泪,以飞雪的形式显现出来,飞雪葬身,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死亦高洁的高尚品质。因此我们说六月飞雪,天无言而以行示之,非常之冤必有天象。“亢旱三年”天子无道,上天罚之。是诉诸朝廷和天子,希望其察民情而纠恶官,使百姓不受冤枉。窦娥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罚朝廷和天子,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2、提问:在第一场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指斥,而到了三桩誓愿这儿,窦娥又寄希望于天地。这前后两种形象是否矛盾呢?(讨论)师:中国古人相信,“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品格,因而也是公正无私的。(皇帝被奉为天子,正是为了突出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是秉承天的意志统御天下。就连农民起义也常伪造一部天书,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以证明揭竿造反天然合理。)另外,天人虽然合一,但是,“天”又是超越于“人” 的,它能够主宰“人”。所以人们如果有什么怨气都会“哭天抢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得很透彻:“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从人的自然性角度来说,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苦难时,总是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呼唤天地、父母。)一旦有需求最终只能乞求上天帮助自己实现愿望。然而一旦人间出现不公,出现冤狱,则可祈求上天以消除不公,平反冤狱。如果冤屈不获平反,就会对“天”便生疑问。这种对“天”的既信且疑、既敬又畏的态度使主人公窦娥的世界观产生了矛盾。“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个誓愿。第一桩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天上。第三桩       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从情感上说,三桩誓愿的提出与断然否定天地的公正性也不矛盾,痛骂天地鬼神表达的是对污浊社会的愤慨,要求天地做出反常的气象是向现实世界提出警示,两者都是为了警醒世人,讨还公道。  六、品味语言提问: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你能找出最有特色的语句吗?师: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炼优美,浅显而见深邃。这和关汉卿深入百姓当中,积累民众中的俚语、俗语是分不开的。并且这些语言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另外课文中的曲、白配合得也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景,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123456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七、巧妙用典师:典故,顾名恩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 《窦娥冤》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单是课文节选部分即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等典故,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在知晓典故的实际所指的基础上,才能求得对作者意图和情感态度的把握,当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提问:窦娥为什么会在临刑前想到这些古代的人物?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窦娥此时怎样的内心世界?(提示: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怎样的?典故中的人物与窦娥的遭遇有什么共性?)(学生举例)师:典故中的人物无论是明君还是忠臣还是贤媳,他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主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用典,往往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窦娥与这些人物作比是为了强调自己所蒙受冤情之深。运用这些典故是使抒情更加强烈而且不空洞。 窦娥(贤媳)、苌弘(贤臣)、望帝(贤主)一组,三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贤而蒙冤;再看窦娥与邹衍,二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忠(贞)而被谤;窦娥、东海孝妇两者的共性更为显著,她们都是孝而被诛。他们都拥有“善”与“孝”这些本为世人所颂扬的传统美德,可是,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她们于死地的“罪魁”。八、文本拓展1、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第四折当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XX年以提刑肃政廉访的身份出场,有一天晚上在看卷宗的时候似乎看到了窦娥的鬼影,这时房间里的灯忽明忽暗。再看看原来压在下面的卷宗被翻到了上面。这是窦娥现身了,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冤情。窦天章刚开始听后非常气愤,说道:“我当初将你嫁入他家,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却犯了十恶大罪(十恶者,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与内乱。犯者罪在不赦。)又连累我的清明。后来又听了案件的细节之后,决定还窦娥一个清白。最后,由窦娥的鬼神再次出现,正义得到了伸张。张驴儿毒杀亲爹,霸占寡妇,判处凌迟,钉上木驴,挖120刀致死(古代极刑,迟,缓慢的意思。就是一点一点挖人身上的肉,最终处死)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毒药,致伤人命。永远充军。2、师:虽然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平反,但是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123456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九、结束语师:关汉卿的《窦娥冤》带给我们文学上的享受,XX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同样没有忘记这位戏剧老人。关汉卿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50周年、从事戏剧创作750周年的特殊年份,同时这一年也是我们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奥运年。在政协会上来自农工民主党的李汉秋委员建议:让关汉卿助“人文奥运”一臂之力。应该展示以他为突出代表的元大都文化和中国戏曲文化,这将是“人文奥运”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053.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