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雅舍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

3.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二、教学设想

1.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言简意丰、谐趣横生语言特点。

2.安排2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县。名治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程淑。1915年进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曾入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辑译馆馆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有《小品卜、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1939年4月随国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迁来重庆北碚,1940年同社会学家吴景超夫妻在北碚主湾(今梨园村)购置平房一栋,以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命名为“”。1943年梁的夫人程季淑车子女也由北京来此团聚。“难舍”系砖杆木架,瓦顶尖壁,有尽6间,分高低两蹬,梁实秋佳一室一厅,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却宾客盈门。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今,热闹非凡。梁实秋在寓居了7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小品》为其成名之作,名噪于世,久传不衰。1949年梁实秋去台湾,将在此写作的34篇小品汇编成专集出版,仍定名为《小品),深受读者欢迎,后再版达60余次,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梁实秋在台湾又继续写作出版了《小品续集》、《小品三集》、《小品四集》,并以难舍为名,系列出版了《杂文》、《难舍译丛》、《怀旧》等专集,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难舍小品》流传。因此,“”之名也不胫而走,随《小品》名噪于世。

《小品》的作者梁实秋,擅长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不为人注意的场景,用寥寥数笔的精确勾勒和恰到好处的雅淡幽默,对中国文化或普遍人性加以谑而不虐的针砭。文风淳正,不走偏锋,娓娓道来,令人忘倦。允称现代散文的不朽经典,非大手笔莫办。

(二)解题:

,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小品》开宗首篇便是《》。

本文命名为“”,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这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态。

历代文人写自己居住的楼、室、斋、园的文章很多。尽人皆知的《陋室铭》字数不多,着重在表心迹,至于刘禹锡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实非“醉翁”之意,不若“”本身描绘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

(三)解析课文: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南墙”“泥灰”的同时,也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到作者不满的情绪。既不满却又对“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的时候用了引号。像“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在“赞美”“”的语境里,“地板••,…坡度甚大”“饭后鼓腹而出”似漫画一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偏以旷达超脱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论住处,作者说:“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对为友之道,作者说:“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论生活环境,.作者似乎是在审美:“邻人轰饮作乐,唯晤诗章,隅隅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难而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却能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柳话听声,锣鼓听音。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

从对“洋鬼子”“鼠子”“蚊子”的厌烦中.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撅”,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回设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四)布置作业 :

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总结大意。

(1)记叙我住的“”最是经济(虽不能蔽风雨,却有它的个性)。

(2)记叙“”的地点荒凉。(个性之一)

(3)记叙“”的(人、鼠、蚊)三声。(个性之二)

(4)记叙“”的三景。(月夜幽绝、细雨有趣、大雨惶悚--个性之三)

(5)记叙“”的陈设(简朴)。(个性之四)

(6)抒写“”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7)说明“小品”的写作因缘。

主旨:抒写“”于我似家似寄之感。(篇末(6))

(二)讲析课文:

1.赏析 “”自有它的个性和风格。

其一,“”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棒莽,围以竹林、水池田阳一亦俗亦雅的自然之地;其二,“”简陋、仅能蔽风雨、又不回哪雨;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又有鼠、蚊相扰,但“”之“雅”却在有光或烟雨穿窗相亲,嵌镶着一幅“米氏”山水。更丰要回为人处世的“雅”:文中以谐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星要的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张贴电影明星画片以各种发式招徕顾客似理发馆等,这些文字颇具英国式的幽默感。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以简陋为美、以清贫为乐的独特审美心态,抒写了既亲切又闲适的生活情趣。“”外观不美,结构不牢,位置偏僻,既不能挡风蔽雨,又不能隔绝邻里干扰,黄昏时“聚蚊成雷”,入夜后老鼠横行。这般苦不堪言的居室,作者却能超然物外,细品生活的“苦辣酸甜”,于烦中求安,苦中作乐,表现出一种豁达开朗、诙谐的个性特征,因而客观的境遇及作者主观的体验,却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处处为雅兴、雅趣、雅味所笼罩。

本文的另一特点,即表明了作者的处世态度。一是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也不追求十全十美;二是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文章文笔轻松洒脱,或自嘲自解,或正话反说,或文白相间,或巧用典故,形成言简意丰、谐趣横生的独特风格。

2.欣赏作品的语言特点。

对于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不宜多讲,但求让学生简单了解,或点到即止。

要注重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美读”的方式,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特别是对课文的第三、四段),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将对作品语言文字的玩味、鉴赏寓于无穷的审美享受之中。

(三)课堂练习:

1.作者为何称他所住的地方为“”?答:①表面上是因为同住者「龚业雅之名;②实际上有仿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室虽陋而吾人雅之意。

2.作者认为四川人建造房屋的特色为何?答:最是经济。

3.本文表现了作者的何种人生态度?答:随遇而安的达观。(开朗脱俗的心境和安适自乐得生活态度)

4.从哪里可见“”的简陋?答:不能蔽风雨(第一段)。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可爱?答:(作者因为居住久了发生感情而发现)“”自有它的个性。

6.“”具有哪些“个性”?答:①地点荒凉;②三声恼人;③三景兼具;④陈设简朴。

7.本文与刘禹锡“陋室铭”一文有何神似之处?答:①陋(第一段);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二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六段)。

8.本文的写作特色何在?答:①文字简练,修辞精当;②语言幽默,不堕俗趣。

9.梁实秋主张散文写作应当如何?答: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

10.本文主旨何在?答:抒写“”于我似家似寄之感。(篇末(6))

(四)布置作业 :

练习二、三。

附练习参考答案:

一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对课文标题的理解与把握。参考答案:梁实秋的散文注重“趣味”。这趣味绝非庸俗低级,而是力求在不如意的生活状态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尽管住所破败而简陋,在作者的眼中却十分的“雅”。首先,它位置极佳,在半山腰,可观日出,可观山景。二是它陈设简朴,正合作者心意,可读可写可睡即安。更主要的,它是“我家”,既然卜居于此,它在作者心目中就是最佳。

二 本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提高鉴赏能力与审美趣味。参考答案:

本文是由上而下,静中写动。

苏武文:“月色入户”用拟人化手法,使月光有了人情味;“如积水空明”以水喻月,耐人寻味,然后用藻、荇交错喻月光下竹柏之影,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在写明净的月光。

归有光文:由上而下,重在写动态。

三段文字从意境来看,皆写得风情摇曳,诗意弥漫,其意味神韵,若相仿佛,师承意脉,隐约可见。

词语解释:

奢望:因要求过高而难以实现的希望。

臻zhēn莽:茂盛,茂密;盛多。

岑寂:高而静;清冷。

猖獗:①凶恶而放肆②失败;倾覆。

俨然: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③形容庄重严肃。

惶惊不安:形容惊慌害怕,心神不宁。

数见不鲜:多次见到,并不新鲜。

疏落参差:稀疏零落;稀稀落落;排列不整齐,互相错杂。

躬受亲尝:亲自动手做。

因缘:①[佛教]∶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②缘分。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喁喁yú细语:低声说悄悄话。

隐忍: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滂沱pāngtuó:①形容雨下得很大。②比喻眼泪流得很多,哭得厉害。

砉然xū:象声词。常用以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千篇一律:①机械地重复或无变化。②以外观(如表面、颜色或款式)无差异。③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互相重复的。

逆旅:客舍;旅店。

无俚:百无聊赖;没有寄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844.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