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忆多少钱一包_黄山记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 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

    第三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

    提示: 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 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简析课文

第三部分: 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对比: 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 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小结:

1.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 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 比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业 :

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60.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